首页 -> 2003年第12期
从“人”到“神”
作者:蔡陈琳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是怀着望子成龙的急切之心,开始了对六岁儿子的早期教育。为了让儿子提早掌握“汉语拼音”这一读书识字的工具,我买回了一整套教材和学具,开办起了温馨的“母子私塾”。
教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截至目前,我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写过的教案一本又一本,虽然算不上资深教师,但也积累了一点教书育人的经验。然而,面对儿子这一个特殊的“新生”,为了给他上好一堂堂启蒙“新课”,我始终是如履薄冰,格外小心、分外谨慎,惟恐我的批评过于严厉,挫伤了他幼小的心灵,淋湿了那求知的火苗;又怕我的夸奖太过分,稍有不慎就助长了他的骄傲和浮躁。如同一位教育家所言:“孩子是荷叶上的露珠。”为了掌握最适宜的教育火候,我常常是:怒,不冲发于冠;喜,不形露于色。我的亲子教育恰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深人静了,正当我又打开《母亲手记》,沾沾自喜地写我的教子随笔时,猛然间,我看见了案头那句熟悉的名言。它,像一双锐利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我、透视着我。
我,究竟是“人”,还是“神”?白天,我面对的是满满一教室别人的孩子;晚上,我手把手地教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我付出的是一种纯粹的教学劳动;对自己的孩子,我倾注的是满腔满腹的母爱。两者之间,我划得出等号吗?
我自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我曾把教好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我看到哪个学生学习懒散时,就会正言厉色地教训一顿,甚至通知其家长严加督促,让他尝尝“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的滋味;每当我发现班上出现哪棵好苗时,准会敲锣打鼓地大力宣扬一番,把他塑造成大家学习的典型和榜样。为了在班集体中“严打”落伍兵、“弘扬”新风尚,我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批评”和“表扬”的作用,而较少思考它们可能带给学生的负效应……扪心自问,我可曾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呵护了别人的孩子?如果说我给自己孩子开设的是精工细作的“小灶”;那么,我给其他孩子提供的岂不是“粗制滥造”的“大锅饭”?
由此,我不禁又联想起一次朋友间的闲聊:有些医生在给自己的孩子用药时相当谨慎,因为他们深知“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所以,每每开药时,药头稍轻,担心难以奏效;药头略重,又怕产生抗药性。而他们在给别人的孩子打针开药时,往往目标明确、坚定果断——药到病除、快速见效!友人对这一内部消息的“透露”,真是语惊四座,朋辈听罢皆摇头叹气。看来,这样的医生也不配做“神”。
鲁迅曾说过:医生救治的是人的身躯,教师拯救的是人的灵魂。不配做“神”的医生固然让人痛心,而不配做“神”的教师怎么能不让人“疾首”呢?让我们把精良的“小灶教育”端给每一个孩子分享;让我们从“职业化”的教师走向“母亲化”的教师,从“人”走向“神”!
(联系地址: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