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人格现代化与学校心理教育理念

作者:崔景贵




  
  一
  
  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他还告诫世界各国:身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人,如果没有经历人格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即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指出:“第三次浪潮正在做的,并不是去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某些高视阔步于人们之间的新的英雄人物,而是使社会上的普通人的人格发生显著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产生一种新的社会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是通过育人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现代人,这也是由教育的基本职能决定的。没有学校培养目标的现代化,对人格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不明确,也就不谈不上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加高度规范的经济,要求现代人具备严守法规、信守契约、恪守原则的社会性格和良好人格素养。真正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的一代新人应该具有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全新的思想观念、更新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一句话,着眼于应对适应经济时代的心理挑战,当代青少年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自主人格、创造人格、和谐人格等现代化的人格特征与素养。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将真正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毫无疑问,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务实的,但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格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反差。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令人焦虑的“人格危机”,其主要症状是: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存在诸如“不成熟人格”、“多重人格”、“边缘人格”、“物化人格”等问题,甚至出现人格扭曲、分裂等障碍。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健全的理想人格,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现代化,就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理想、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未来社会合格人才应持有三张证书:一是学术证书、二是职业证书、三是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证书”。总而言之,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最开放和善于抓住新的机遇的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现代化人格的塑造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美国国立人格实验室(TNCL)的研究认为,健康人格应包括7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即道德稳定性、自我力量、超我力量、生活目的、自觉性、友谊以及无敌视与欺诈。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1991年出版了《完善人格教育》一书,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10条理由,以及完善人格教育的12种学校内外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形成了完善人格教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完人教育核心就在于倡导人格的健全:“所谓完人教育,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德国教育家鲍勒夫提出:“朴素道德观”,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举止端正等个人品格方面的教育。德国另一位教育家布贝尔认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塑造人格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在教育领域,培养现代化人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全美教育协会早在1977年就提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具有自我革新精神的、自律的人。”
  尽管各国学者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但这些认识和趋向对于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我国来说,很有借鉴价值。
  
  三
  
  促进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现代化,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而获得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往往比掌握某些局部的工作技能更重要。
  (一)人格现代化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是培养人、塑造人。视人格现代化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当代教育研究中人文主义倾向的重要表现。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格现代化的现代人,塑造人的现代心理素质。现代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心理素质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与需要;二是人的现代心理素质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人的现代心理素质与以往人的心理素质相比应达到较高的心理发展层次,具有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自身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从心理科学角度讲,人格是个体的各种心理面貌的总和,心理的发展成熟与完善主要体现在人格上。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离开人格健康就很难有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人格是人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此外,人格现代化不仅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说,学校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心理现代化,为现代社会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才,培养人格现代化的现代人。
  (二)现代化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主线和核心内容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虽然内容很广,但缺乏一以贯之的主线,似乎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笔者认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很多方面实际上都可以归结到人格教育,只有人格教育才能够将学校心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学校心理教育所特有的领域。一旦以现代化人格教育作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主线,有关我国大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整合就能在较高层次上得以实现。可以说,人格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结合点,也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薄弱环节,亟需加强。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段话表明,人格的教育和完善是一个曾经被当代西方国家教育遗忘的角落,其直接的后果是培养出许多“单面人”、“技术动物”和精神侏儒,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现代化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以现代化人格教育作为切入点去实施和推进学校心理教育,这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少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而较多地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入手进行教育、训练。笔者认为,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对心理健康的自觉向往和自主追求。以现代化人格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学校心理教育,而且还可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打下较为坚固的基石。也许短时间的人格教育,其功效难以显现,但今天我们埋下一颗种子——对现代人格的欣赏与向往,若干年后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为现代化人格教育是富有教育潜力的。因此,我们可以也有必要探索从现代化人格教育入手来推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变革。
  (四)学校心理教育在青少年人格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科学、系统的学校心理教育正是促进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主导力量。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培养现代人心理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它至少可以在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一,克服传统心理的影响;第二,培养现代心理品质;第三,克服心理冲突造成的心理障碍。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之所,而且是儿童社会化场所。学校是通过学生学习课程以及参加课程之外的很多活动的过程使人现代化的。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建设,因为正是这些东西对青少年学生的现代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塑造当代青少年的现代化人格,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使命。
  (五)学校心理教育现代化是实现青少年人格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格的现代化,必然涉及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为立人之本,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学校心理教育。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接受心理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向现代化的转变和现代化的水平。英格尔斯曾在6个发展中国家调查研究学校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相关性问题,其结论是“教育等级每升高一层,现代人在比例上就有规律的、实质性的增加。”学校心理教育现代化是传统心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制度、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方法与技术在内的整体转换。
  环视当今社会,如何在心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建构本土化的现代心理教育理念体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心理教育模式,是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或许,只有在心理教育理念现代化变革的前提下,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联系地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