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
作者:田朝阳
“求证效应”能使学生的心态失去平衡,是非失去标准,给自己的错误寻找开脱的理由。例如,在考试时,某学生想作弊,但又不敢。这时,如果他看到别的同学作弊,便找到了作弊的理由,作起弊来。这说明,学生的这种错误行为与“求证效应”心理联系。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法,利用学生的“求证效应”心理,洞察学生犯错的动机和内心世界,以便在思想教育中有的放矢,进行诊治;也可以抓住学生的求证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犯错误前的各种迹象,对学生进行防患于未然的警示教育。
对教师来说,“求证效应”有时也能使自己做出错误的、甚至违背事实的判断。例如,教师对某位学生的初次印象是不遵守纪律,他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寻找所谓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如果这位学生偶然的违纪行为被教师发现了,教师就会认定该生是最不守纪律的学生,并进一步对该生产生偏见,哪怕该生确实有了进步,教师还会对该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错误判断。
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千万不可被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或“偶发事件”蒙蔽,干扰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当然,“求证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某种教育方法在对两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老师就应该及时总结一下,“求证”出其中的规律,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联系地址:甘肃省能渭县常河职中 74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