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师爱 教育的本质精神

作者:张炳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① 爱心是一种高级情感,与人的理智、道德、审美和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由于受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第一” 的单一价值取向影响,一些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特个性被销蚀了,个别教师的人格甚至发生畸变,导致作为教育本质的师爱失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生裂变。据调查,目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中有16.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接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 28.65%的学生与老师的感情较为融洽,而与老师相处时感到十分愉快的竟低至17.84%。另外,11.35%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很满意’,29.46%的学生表示‘较满意’,认为‘一般’的占41.08%,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12.16%和 5.95%。”②有人说,目前“校舍一天比一天漂亮,教育技术一天比一天先进,课堂内容和类型一天比一天丰富……学生们却一天比一天不喜欢学校、老师。”③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④这段话切中教育时弊,至今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职能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教育不能仅靠职业权利和知识能力的优势,而更是通过师生情来维系。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的活生生的人,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温和的语调、友善的笑容,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和鼓舞。
  师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⑤教师对学生无私、高尚的爱的情感,会因为迁移作用,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逐步产生关心人、同情人和热爱人的心理,有助于陶冶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健康的社会情感。
  师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念和民主协作的集体意识。教师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仅使优等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个人成长的惟一方面,而且也使后进生意识到,只要努力,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特点及其兴奋点,并与之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创建一个民主协作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取长补短,激发出积极进取的创造才能,使个人的发展与班集体活动协调一致。
  师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和想像产生直接的影响。正如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文中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或其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⑥教师对学生智慧火花的赞许、对学生上进表现的激励,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因。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教师有意见,有时会发展成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不重视。师爱可以在显层次上唤起学生尊重教师劳动和虚心学习的热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师爱还可以在潜层次上使学生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提高自尊、自信和辩证思维的水平。
  师爱也是激励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充满了对学生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地教育学生,并从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的信任中,得到深刻的职业情感体验,感到学生对自己劳动的尊重,感受从事教育的乐趣,产生愉快、自信的心境,从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想方设法做好教育工作。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乐于去做那些对教育学生有益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会亲近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会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感到苦中有乐。
  师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反映。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是给予,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给予学生的是他的生命活力、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兴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及其生命活力的全部表现方式。师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饱含着宽容和期待。
  师爱,由了解、责任、尊重、理解、期望和公正等内容和要求构成。
  1.了解。
  主动地、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师爱的认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没有了解的关心,只能是盲目的关心;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盲目的教育。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尊重。
  尊重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肯定的态度。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意愿、要求、意见给予善意的理解和帮助。更深层次的要求还包括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自尊感是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的精神支柱,“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⑧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
  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把学生理解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和尊重学生。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还要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创造让学生表现自己特长、发展自己兴趣和爱好的机会。
  3.责任。
  师爱离不开教育责任这一前提条件。师爱必须体现责任意识,弘扬高度责任感并以之为前提和基础。
  教师能够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巨大力量在于为学生做榜样。教师以人格吸引学生,以其健康的思想情感、丰富的智力水平、悦人的气质性格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全面的工作能力来鼓舞学生、吸引学生。
  4.理解。
  师爱意味着理解。也就是说,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想问题,善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要怀着爱护之心去判断学生的动机,评价学生的行为,不能委屈学生,对学生“可爱的缺点”,即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实践、知识、技能的局限,而把好事办成坏事之类的缺点,教师也要予以理解,不必大惊小怪,不能上纲上线。
  有的教师总是埋怨,“我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有的学生就是对着干”。这恰恰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所致。教师把成年人的世界观、思想情感和行为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这些要求可能对学生的将来是需要的,但教师一厢情愿地强制灌输,而不管他们怎样思考,有什么要求,这对学生只会是一种压制,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体验。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的愿望、要求和困难,爱的关心和尊重才能落到实处。
  5.期望。
  师爱本身就体现了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期望是一种教育力量,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和自身的缺点,积极要求上进。大量实践表明,学生的潜能如同空气,可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天地,就看教师把学生放在多大的自由空间里。如果教师的期望是恰当的,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生必然会积极努力,以达到教师的期望目标。学生的成就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使之看到自身的价值,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更高的期望。
  教师对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期望,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基础上。相信学生有潜在的智能,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愿望和决心,有积极向上取得成就的需求。“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这是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表达过的观点。正因为如此,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⑨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望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成功。
  6.公正。
  公正意味着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而不是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社会上公正、无私、正直等一切美好品行的生动体现。如果不公正,会严重损伤学生的心灵,恶化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对教师不满甚至仇视。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可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的尊严和情感。这样的被教育者进入青少年时期会变成怨恨一切的人,对他来说,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神圣和高尚的东西。”⑩
  教师要公正,首先要做到在教育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要公正、无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克服偏见和歧视。其次,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辩证地看待“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学生的爱,尽管这个小孩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马卡连柯)第三,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和性格都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注释:
  ①⑦《苏霍姆林斯基全集》第4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页 45页
  ②郭扶康 中小学师生关系新探 《光明日报》 1993年9月 8 日
  ③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页
  ④[意]亚朱契斯著 夏丏尊译《爱的教育》(译者序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l~2页
  ⑤《列宁全集》第20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255页
  ⑥罗素 教育与美好生活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104页
  ⑧[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421页
  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七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7页
  ⑩[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0页
  (联系地址: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