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不要让“训斥”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孙铮明
小明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下课后,老师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下列哪句话比较得当( )
A.你的行为难道是好的吗?
B.你的行为可真“好”啊!
C.你的行为恐怕不好吧?
D.你的行为真是太差劲了!
这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的一道题,答案A反问句式,强调学生的错误;答案B反言语气,进行讽刺挖苦;答案D直接为其行为定性,预示着下面是疾风暴雨般的严厉批评。答案C是委婉的商量口气,让受批评者有自我反思的余地;很明显,A、B、D语气欠妥,有可能伤及学生自尊心,效果适得其反;答案C既能起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又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为最佳答案。尽管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语言的得体”一节,但我对他们的答题还是充满信心,因为这是常识性的,况且每个人都有接受批评教育的经历,他们更愿意接受哪一种教育方式,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A和D,更有甚者选择B,选择C者寥寥无几。讲评课上,我问学生更愿意接受哪一种方式的批评,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说是C。我哑然,只能以半是批评半是揶揄的口气说道:“看来大家是‘贱骨头’,潜意识里需要的是A和D式的责骂,而不是C式的和风细雨,可悲啊!”
更有出乎意料的事,好几位同学考试小结中谈了回答这道选择题时的思路,他们的矛头不约而同指向了老师。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答这道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对我们的批评教育,从小学至今,我从来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似乎更多的是A和D式的责骂,而不是C式的和风细雨。我想,老师的选择,也应该是我的选择,因而我在A和D之间选了一个,没想到……”我又一次哑然,不由得陷入沉思……
学生是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服从”是他们生活里最常见的行为方式:在家里,小皇帝也好、娇生惯养也好,他们更多的是服从父母的意志;在学校,首先要遵守一条又一条装订成册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还要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严峻的升学压力。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个平等、平和、宽松、宽容的教育氛围,简单粗暴、主观武断只会强化他们的服从意识。
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譬如:我们对某学生投入了很多精力,试图帮助他(她)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以获得学业进步,可这位学生却置若罔闻,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又往往成为训斥、处罚的代名词,甚至于在“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幌子下,不惜以损伤学生的自尊为代价,进行无端的辱骂和违规的体罚。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正确的理念,但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不但无助于学生接受,还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影响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个性与修养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处事的行为方式。从那位学生的总结中可以发现,选A和D的同学,正是由于反复受到教师习惯性的“训斥、处罚”行为的心理暗示。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一道选择题启示我们:千万不要让“训斥”成为一种习惯。
(联系地址: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