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用“希望教育”的观念养班集体

作者:侯 鹏




  希望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由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倾向等因素构成,它要求人站在当前的基点上对自己的未来提出比较科学的设想。从希望教育的角度上讲,希望就是激励人永无止境地向上、向善,鼓励人们向着先进科学技术高峰攀登,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任何一个班主任都愿意看到自己的班集体有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但是,充满希望的班集体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希望”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唤醒青少年内在的希望。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几十人组成的集体培养成充满希望的班集体,使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使整个集体充满活力。然而,以往极少有人注意到“希望”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也没有人把“希望”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因素加以研究。从而导致天天讲希望的教师反而忽视了“希望”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说“希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观念,是因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寄托期望的话语,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种重要的教育信息——反映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信息。师生通过“合作式学习”,引导和传递着希望的信息。例如,希望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希望学生在某些方面有上佳的表现等等。在班集体中,“希望”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粘合剂,它把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紧密地结合起来。很难想象,没有希望的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是个什么样子。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越信任,对学生寄予的希望越大,学生取得的成绩也会越大;相反,那些不被老师看好的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自信心不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在那些被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重视的班级里,学生的成功的期望值比别的班级高,成功的机会也多一些。
  学生和班集体对教师的期望是:“信任我(们)”、“我(们)能行”。因而教师对学生和班集体的期望就应该是:“你(们)能行”、“我完全信任你(们)”。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最需要教师的信任、赏识、鼓励和必要的指导。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主要是看教师对学生给予多少关照、信任和帮助。“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待的教育功效。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成功教育、理想教育、创新教育,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希望教育”的基本思想。
  “希望”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一种哲学范畴。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创立了希望哲学,提出:“希望是人对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期望、希望和向往。”(陆俊:《理想的界限》52页)他说:“希望不是一般的心理体验,而是人的基本的生存状态,即人的本体论状态。”(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人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和倾向性,如生理需要、情感需要、求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正因为每个人或集体都存在着需要和倾向性,才留下了大量的自由创造的可能性空间,从而使世界充满了无穷的奥妙,吸引人们去奋斗。
  
  二、用希望教育观培育班集体
  
  (一)重新审视集体的“希望”
  基于以上认识,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的希望教育观:第一,任何一位学生都有希望,他们是未来的创造者和远大理想的实现者;任何一个班集体也都是有希望的,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代表全体学生的共同希望。第二,班集体共同的希望与学生个体的希望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一方面,“希望”是有主体性的,因而不能只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希望而抹杀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己做人的风格,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当班集体作为希望的主体时,每个学生都要服从集体,对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或与集体的期望冲突的愿望做出调整。有时,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有集体主义思想、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的精神。
  面对不同的班集体和集体中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应用不同的“期望”期许之,对学生集体的期望不能过高或过低;不能偏向好学生或偏向“差”学生。既然希望是人人都有的,希望教育就应该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不是仅仅根据个人喜好和成见来判断学生的希望前景和发展前途。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把目标定得过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学习好的学生有时会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在盯着他们,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但是,要求过高会使这些优秀学生不堪重负,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协调各方面的期望,如果外界的期望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内在要求,就应当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外界的“希望”,看看要求高在哪里,分析如何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因素。
  综上所述,班集体中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看一方面显然不行。班主任要了解不同的班集体存在的优势,即使面对“问题成堆”的班级,也不能视其为“没有希望”的班级。许多教育家不无忧虑地说:儿童最初来到学校上学的时候,个个都充满了活力与希望,是不适当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缺乏活力、失去希望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没有希望,标志着教育的失败。
  用希望的教育观培育班集体,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教育中“希望”缺失的问题。因为,正确的希望教育观不是把希望当成事实上的希望(即给定的、不变的),而是把希望看成是一个奋斗的历程,换句话说,没有奋斗就不会有希望。人不能等待希望的实现,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去奋斗,最后才能实现希望。
  (二)用希望教育观培育班集体的做法
  1.重新认识学生的希望。要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参阅学生档案),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建立学生的“希望资料文库”,如:把全班学生的各种新异的思想和言行记录下来,让学生把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记录下来,让学生把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描述出来……通过各种方式让希望在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心里活跃起来。学生的希望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其中有些愿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得以实现,每一个实现了的愿望都会给少年儿童以新的信心;有些希望暂时不能实现,这时,老师可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这些愿望,或以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些愿望。
  2.建立师生共同的班集体。班集体应该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组成的“共同体”,而不是只由学生组成。在实践中,许多班主任把自己看作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主动融入到学生的集体生活中去。这样,班主任就比较容易接近学生,并与学生形成一个相互信任、富有战斗力的集体。班主任放下架子,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感情,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更有利于克服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产生“零距离”、无猜疑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与管理更贴近学生。
  3.在集体中培养希望和培养集体的希望。希望教育是集体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而集体教育是培养真正有希望的班集体的重要途径。班集体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家马卡连柯特别强调集体教育,提出“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在集体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启发、相互批评,有利于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当然,作为一种教育影响源,集体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教育主张动态地把握人的发展方向,把“内省”与“主动适应”结合起来,既要求师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又要求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形成团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希望教育是集体教育中的“黏合剂”和“空气净化剂”。
  建立一个“有希望的”班集体,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师生的一项共同事业。应该做到:(1)培养学生愉快、活泼、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为此,教学和管理要始终贯彻“寓教于乐”的思想。不光对小学生如此,对高年级的学生,甚至高中生、大学生也应当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把一切学习活动都趣味化,降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放弃必要的艰苦训练,而是要求把广大师生对幸福的艰难追求与内心的希望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变成自我锻炼的过程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共同成长、成才的过程。(2)引导、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更多的学生以表现自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把学生的需要引导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活动上来,引导到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品德上来。(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坚忍不拔、宽容大度的个性品质。在一个班级里,要提倡发展个性。(4)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没有责任心的人永远不能委以重任,也不能全面发展。对集体来说,没有什么比成员缺乏责任心更糟糕了。同时,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要注重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工作。
  4.培养集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把集体培养成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培根曾经形象地说,希望就是“超越极限”。由此看来,希望是与开拓、创新、冒险、超越等因素紧密相关的。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如果人人都不思进取,没有一点献身精神,没有一丝创新意识,那么这个班就会死气沉沉。因此,班主任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激活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上,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学生一旦体验到自身的创造力,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做出令人惊叹的大事来。
  5.树立成功者形象,确立成功者角色,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从希望的教育观看,角色是指成员在班级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角色与感受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转变,从无希望到有希望的过渡。有些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班集体应当帮助这些同学在班级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有些学生常常因上网聊天、玩游戏耽误了学习,成绩下降,因而丧失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知识大赛,交流维护网络安全的知识,讲授网络德育与伦理知识,把网络学习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角色和自我形象的确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是自觉自为的,因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由。
  每个人都是希望的载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因为,从希望教育观来看,人人都是希望的主体,人人都是一个“榜样”。换句话说,别人可以成为我的“希望”,我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希望”。用希望的观念武装起来的班级,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被打垮,因而是有希望的团队。
  (联系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哲学系01级研究生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