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对“家长是上帝”提法的质疑
作者:王 斌
然而在当今教育教学中,我们是否要把家长奉为“上帝”?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家长是上帝”的前身“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的体验。
可口可乐公司曾斥巨资在消费者中进行了一项有关新配方的调查,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推出的新配方上市后根本不被消费者接受,损失惨重。
南方某酿酒集团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某“名酒”和“普通酒”放在一起让顾客品尝。结果顾客绝大多数认为“名酒”就是好。顾客们不知道集团的组织者事先就将标签内的酒调了包。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是上帝”的提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质疑。有“中国快餐业之父”美誉的王大东说过,他不赞同“顾客是上帝”的观点。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上帝,只有平等的商业交易。顾客与经营者之间是平等的尊重关系。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顾客不是上帝”的理念。日本大荣公司之所以能成为经营百货的国际著名企业,是其将“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化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经营行为。
那么,从“消费者是上帝”引申出的“家长是上帝”这句话还有多少可信度呢?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信奉“家长是上帝”,将家长的话作为经典,等于是承认了家长是教育专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并非都是教育专家,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学校对学生严格管理、因材施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胜人一筹;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又过分宠爱,往往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不愿面对现实,听不进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容不得自家的孩子受到半点的委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事例:有一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平时反应就比别人慢半拍,成绩也总是上不去,教师和家长都着急。有一次,我和这位家长交流,家长告诉我:王老师,孩子成绩不行,你给我从严管理,学习之外的活动就都不要让他参加了。据学生自己讲,星期天回家要是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妈妈就要打他。还有一位家长出差在外,听说自己的孩子放假在家仍然看书写字,就打长途电话问我:“现在都兴素质教育了,还背课文干什么?还布置家庭作业干什么?你们就不能让孩子回家轻轻松松地玩玩吗。”这是家长反馈中两个明显认识偏激的例子。难道这样的意见我们也要听从吗?如果一味地接受,其结果是很危险的。
如果我们的教师赞同“家长是上帝”的观念,形成一种舆论氛围,那么,教师的言行、方式方法必将时时受到家长的左右,教师的贡献大小、工作业绩也将处处被外行们来评价。这样下去,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成长应当是和谐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只有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可使其既能够接受现代教育考试的挑选,又能够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为学生铺就“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的五块成功基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三个面向”视野的“四有”人才。这体现了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特殊性。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然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及长期的实践,才能较好地把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由于教育的长期性特点,教育的成果无法在短期内展现,导致许多家长不能充分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对教育评头论足,对教师说三道四。
工人讲技术革新,农民讲科学种田,教师讲的是科学的教育教学,如果在市场开放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条件地信奉“家长是上帝”,一味迎合家长的口味,接受那些不科学的意见,这无疑是很盲目的。市场经济的真谛是“诚信”,最终能赢得市场的,是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质取胜,而不是这样一味的迎合。
因此,不要把家长视为上帝,要把家长作为实实在在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亲朋好友,对于家长的意见,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做到热心、诚实、具体的服务,在科学育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的需求。
我们可以引申科特勒的话来评析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家长不是上帝,他们是人。教学管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生不是被家长送过来的,而是被我们招进来的;学校的声誉也不是靠家长说出来的,而是被我们做出来的。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中锐国际学校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