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作者:姚东英
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这好奇的本性正是求知欲的最初体现。这好奇、这求知欲是鲜活的,也是稚嫩的,小心地呵护培养,精心地因势利导会使其茁壮成长;反之,则有可能将其逐渐扼杀。
笔者认为,求知欲是学生渴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自我鞭策的推动器,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十分重要的任务。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呢?
1.通过班集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勤于独立思考是培养其求知欲的开始。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愤悱境界,以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如何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呢?“集体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环境,也是使学生思想成熟的基地。”(马卡连科语)班集体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最有效的阵地。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班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课外集体活动等,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思考的内容。学生通过集体活动,相互启迪、相互激励,构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好外部环境。
“为祖国而学习,为祖国而奋斗”这句话曾经是激励过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信念。作为当代学生,为何而学呢?为个人的前程?为家庭的荣耀?狭隘的目标不可能托起恒久的热忱,狭小的视野不可能维持不懈的努力。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懂得个人学习与祖国的关系,真正懂得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才更能激起学生求知、奋进的决心。
我班曾组织一次名为《知识就是力量》的主题班会。会上大家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及同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并以史实对比的方法进行研讨:为什么较欧洲文明早一千余年、拥有灿烂古文化的中国,当历史的脚步迈到清末时,却沦落到割地赔款的可悲地步——落后、无知!落后就要挨打,无知就要受欺!
研讨由远及近,由国外到国内,由过去到现实不断地深入。学生们深深地感悟到: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捍卫尊严。知识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这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现实意义。
整个班会热烈、激昂,学生们那加速的脉搏、那闪烁的目光,正是这次主题班会要达到的目的。
当然,一次班会的效果不可能一劳永逸。分阶段、有计划地层层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感情胜于理智,经常以朋友作为他们思想、行为的参照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易于听取来自同学朋友的意见。
作为班主任,有意识地引导班级内同学间的交流,有意识地创造更大范围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是学生求知欲融合的丰富土壤。不论是学习方法、社会见识、还是待人接物的点滴思考,请班内的同学讲一讲自己的见解;请已考入其它中学的学生回来,讲一讲两校的差异,讲一讲两校学生的区别,讲一讲他们在新学校的感悟;请已考入清华的学生回来,讲一讲高等学府的奥秘,讲一讲他们踏入清华时自身的感触;请已去国外读书的学生回来,讲一讲他们眼中海外的天地,讲一讲他们眼中海外的学习……一次次的交流构成一回回的《实话实说》,讲得真实,问得真诚,答得真切。在交流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在交流中发展了个人的优势,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借鉴了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了自我。
3.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笔者经常采取如下的方法:
⑴ 指引法。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眼前困难的暂时性,因而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此时,老师需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其坚定必胜的信念,正确认识、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求知欲。
⑵ 评价法。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常有着较强烈的自卑感,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求知欲的培养十分不利。老师需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在明确劣势的同时,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使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⑶ 预测法。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类学生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偶然的“失败”,以至于影响到求知欲的发展。此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告诉他应如何发现自己眼前的不足,并大胆预测学生改正不足后的广阔前景,达到最终增强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目的。
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内的求知欲也可能产生较大的波动。作为教师,需时时关注学生求知欲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良性发展。
(联系地址:北京市第14中学 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