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弘扬传统美德 奠定公民道德基石

作者:冀先礼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投入大、收效低、工作难做,甚至道德滑坡现象,深入分析,原因颇多,其中,近些年来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忽视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做好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工作。可是,近些年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人文精神;强化了现代意识,淡化了传统美德;强调了生存竞争心理,丢却了诚信友善品格。一些人觉得传统美德教育过时了,甚至视继承传统美德为因循守旧,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轻视、放弃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后果将是严重的:
  1.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精神文明消解。
  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内容,是现代思想发展的根基。丢掉了传统文化等于抛却历史,势必导致民族美德的继承与发展发生断裂,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行为不良、秩序混乱、腐败滋生现象,人们的社会心理被污染,精神文明被消解。近年来在公民道德方面,一些人表现出的行为恣肆、习惯不良、言行不文明,诚信友善品格丢失的现象,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秩序,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
  2.丧失政治立场,迷失前进方向。
  “忧国忧民”、“爱国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公民的基本品质。一个人若只考虑个人前途,不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必然胸无大志,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甚至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如一些人以奢为美,讲排场,比阔气,作风败坏;有的人甚至以穿印有“星条旗”“米字格”的文化衫为美,以穿“太阳旗”服饰、佩“东洋刀”留影为时髦。这种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行为,不仅失落了道德,而且丧失了政治立场和民族气节,对自己、对国家来说都是危险的。
  3.导致信仰动摇、精神空虚。
  信仰是道德的基石,精神是品质的支柱,若国无国魄,民无民志,人无精神,民族就没有希望,国家就难以振兴。一个民族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讲究华服美食,迷恋声色犬马,追求豪宅名车,必然消磨意志,丧失精神家园。
  4.导致个性残缺。
  不具有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人,即使才华出众,有现代意识,也是一个缺乏文化品位、没有人格魅力、心理不健全、个性有缺陷的人。一些人只强调张扬个性,却不注意行为规范;社会交往中争强好胜,却不会合作共处;我行我素,却不对行为负责;强调个人利益,却无视对他人利益的损害;甚至恃强凌弱,虚假欺诈,目无尊长,目无纲纪,这种个人主义至上者,肯定是个性不健全、心理有缺陷的人。某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两次残忍地用硫酸伤熊,就说明了科学知识代替不了人文精神,才华出众不等于品德超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必须把传统美德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基石,重视、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1.加强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也要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已远离了战争硝烟,远离了艰苦岁月,也远离了传统文化精神,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报效祖国”、“忧国忧民”……对他们已成了概念符号,成了过时的口号。不了解艰辛创业的昨天,也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从防腐防变的高度看待传统美德教育,从党与群众的关系、民心的得失、社会稳定的高度去分析认识。面对多种思潮涌入、价值取向多元化、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但我们更要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共产主义信仰不能变,传统美德不能丢。
  2.正确认识传统美德教育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
  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是并行不悖的。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旧的冲突和融合、内容的选择与扬弃。无庸置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不断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促进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但是道德又具有可继承性。那种蕴涵其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宽容仁厚、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先哲们超越常人的见解、解颐醒世的良言、闪烁着智慧的光韵,朗照着历史的苍穹。合理采撷这些火种,使之烛照人们的心灵,便可不断地激活人们的思绪和才情、智德与良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诚信、节俭等。中国共产党80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三大作风”、“三老四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需要世代继承、发扬光大。人们徜徉在这种道德智慧的氛围中,益智增德、陶冶情操、以达善美。只要找准结合点,科学地融合,传统思想就会与时代精神一起生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3.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德育要育人,使人们学会做人。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修身养性,把它作为齐家之本、治国之基,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个牧师正忙于写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奈,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夹在里面的一张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奖励你。”牧师以为这样会使小约翰花费好多时间,不会再来影响他的工作。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好的地图来找他了。牧师惊问儿子是怎么拼好的,儿子说:“这很容易,我发现地图碎片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只是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就行了。这个人正确,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这个故事被牧师概括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并作为文章的题目。所谓人正确,就是人生观正确、性格良好。那么,他的言行“世界”也一定文明、高尚、正确。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性不佳,一些人行为习惯不良、不文明、不礼貌,与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行为有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做起,从具体事做起,按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去做,才能养成习惯,形成性格。只要人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民族性格,成为文明昌盛之邦。
  4.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进行优良文化传统教育。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要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工作,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启真、启善、启美,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品德;家庭要重视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社区应协助配合,为公民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要教育形式多样。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单靠书本理论、靠说教,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变说教为渗透,尤其是文学艺术、电视广播、各种报刊杂志、各种媒体,让人们在春风化雨中得到心灵净化,提升道德境界。三要提高教育的艺术性。教育者进行德育时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评,要用美的熏陶,使之潜移默化。教育者要改变形象,讲究方法,研究青少年,与他们交朋友。要变对抗为对话,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使他们达到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对教育者的教诲,入耳入脑。
  (联系地址: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5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