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做个仁慈的班主任

作者:白海东




  仁慈是相对于威严而言的。现在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由于受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道理念的影响,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出“威严有余,仁慈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老师能走下“神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有血有肉的凡人,成为他们的朋友。
  为了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观,我结合教育学课程(师范学校的必修课之一)的考试,设计了这样一道情景分析题:
  有一天,某师范学校的几名即将毕业的男学生结伴去拜访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到老师家落座后,学生拿出自己带的一盒好烟,抽出一支请班主任老师抽。请问,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老师,你将如何应对这件事情。
  阅卷时我发现学生的答案尽管五花八门,但基本的观点和应对的方式方法是一致的:
  1.基本的观点:这支烟老师绝对不能抽。原因有三:一是师范学校不容许在校学生吸烟。二是吸烟有害健康、浪费金钱,不是一种好习惯。三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应对的方法:首先告诉学生“老师不吸烟”或“老师戒烟了”,接着严肃地给学生讲吸烟有害健康之类的道理。
  3.情景设定:学生刚进门时,老师应该是“和蔼可亲”,学生拿出烟后,教师应该是“威严庄重”。
  考完试后,我以“这支烟该不该抽”为题,专门组织学生上了一堂讨论课。结果,学生的观点与问卷的结果大相径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位班主任老师应该抽这支烟,他们认为抽学生一支烟不会损害到教师的光辉形象,况且学生已是成人了,什么道理都懂。反之,如果老师不抽这支烟,就显得有点虚伪、缺少人情味了,学生也下不了台……总之,理由相当充分,且合情合理。我问学生:“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你们的回答前后矛盾呢?”学生的回答更是惊人的一致:“在考试中回答的是标准答案,讨论课上所说的是真实想法”。
  的确如学生所说,学生在考试中怎样回答,涉及到一个标准答案问题,关系到考试的分数,所以他们就需要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体系中去搜索该考试题的标准答案(传统的、正统的教师形象)。讨论课上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和后顾之忧,他们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标准答案”,表露他们的真实思想:他们希望老师应该是一个通情达理、可亲可近的凡人,他们不喜欢那种高高在上、一本正经的刻板机械的“圣人”教师。
  这个例子发生在师范学校的学生身上,所以更具有代表意义。我真不知道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师的时候,遇到类似的“考题”,是用“标准答案”回答,还是用“真实思想”回答呢?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出发,把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维度二分为“应当”和“失当”,认为教师的行为和品质,不是应当,就是失当;不是善,就是恶;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一方面导致了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过高,使一些教师感到高不可攀,于是就不“攀”了,失去了自觉自愿履行道德的动力;另一方面,使一些教师过分担心自己的行为“失当”,于是事事小心,处处谨慎,成为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特别是后者,因为更接近“师道尊严”的教师角色定位,所以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行为选择标准。正如前面例子中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抽学生的烟”和“不抽学生的烟”之间做出选择,显然二者比较,“不抽”应该是“应当”的、“善”的行为,所以,这些未来的教师就选择了正统师道指导下的“标准答案”:无论如何不能抽学生的烟,无论学生出于何种目的。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人们对教师道德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界定。这一方面促使教师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另一方面也成为教师的一个沉重的包袱,束缚了教师行为,使教师不能理性地把握现实道德生活,不能正确地认识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变化性,从而形成盲目的思维定势和行为特性。
  具体在对待“威严”和“仁慈”上,我们以往过分强调和信奉“严师出高徒”,忽视了“亲其师,信其道”和“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这些已被现代教育实践证明了的道理。
  事实上,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道德行为的应当性、合理性,而忽视学生行为的正当性,是极其自私和不道德的。如前例所述,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到老师家做客,无论出于什么想法,他们给班主任老师敬一支烟这种行为本身并无恶意,老师应该接受。反之,你只顾自己的“光辉形象”和“神圣职责”而不抽,并借机教育他们一番,这样的处理,你想过学生的内心感受吗?学生在毕业前想和班主任老师坐一会、聊一聊、谈谈心的想法能达到吗?我想,此情此景,要么接下来的“会谈”变成班主任的“一言堂”,要么几分钟后学生会借机离去。
  据报载,某中学一班主任因不让学生穿“奇装异服”而被学生“炒了鱿鱼”。我想班主任被“炒”的理由绝非如此简单,问题肯定出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上,简单、粗暴、冷酷无情。如果该老师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尊重、仁慈,是断然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最仁慈的教育家,能原谅、容许孩子的“语句不清”“摔跟头”等一系列错误。孩子念书以后,家长个个都变得严厉起来,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我认为这种“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学校教育。
  仁慈就是热爱、同情、关心、帮助人,对学生仁慈并不是溺爱、放纵学生。因为仁慈还包含理性、规范和策略,是一种具有高度理智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班主任的特殊地位,使其有可能成为学生最亲近的老师,也有可能成为学生最厌恶的老师,这关键取决于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前提条件。凡此种种,都要求班主任学会仁慈。
  (联系地址:山西省浑源师范学校 0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