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一张画像

作者:雍建皖




  课堂上,我正为一道疑难问题音高八度,唾沫横飞地讲解着,全班五十多双眼睛专心致志地盯着我看。真没想到试卷上的这道题居然难倒了我班众多的英雄好汉,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没能把这道题做对,不知是否是我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
  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孩子举手向我打小报告:“老师,胡亮在乱写乱画。”一听这话,我顿生怒气,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难道就不能下课再汇报吗?这下可好,全班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胡亮的身上。本来胡亮还挺得意地欣赏自己的“创作”,看看画,冲着我笑笑,这会儿一听有同学打他的小报告,就赶紧把画塞到桌子底下去了。我强压怒火,让胡亮把画交上来,胡亮在我威严的目光下慢吞吞地把那张纸递了上来,我狠狠地瞪了他两眼,继续讲课。下课了,我让胡亮过来,忍住火气问他:你的成绩本来就不是很好,为什么上课还不注意听呢?他什么话也不讲,我气愤地展开他的画,随便扫了一眼,画上画的是个头发长长的女子的背影,手还举得高高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小小年纪在想什么呢?我冲他发起火来:“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像话了。我问你,老师讲的那道题你听懂了没有?”他低着头不说话,好像也知道自己不对。我仍然余怒未消:“你以后在课堂上不许再这样了……”
  回到办公室,我仔细看了胡亮的画,不得不承认他画得不错,瞧那身材、那头发、那举起的正在写字的手,这画的究竟是哪个明星呢?我猜想着。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些不对劲,那手旁边写的小字是什么:(a+b)c=ac+bc,这正是我在课堂上着重强调的要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的问题,怎么跑到画上去了?再仔细看这幅画下面的题名:雍老师在上课。我的天,闹半天,他是画的我呀,我有这么漂亮吗?这未免太美化我了吧?看着看着,心里不像刚才那样生气了,从画上可以看出他心目中老师的形象还是挺美的,他是很喜欢自己的老师的,我怎么能那么凶巴巴地训斥他呢。我开始觉得自己做得有些太过分了,但我又立马为自己开脱,我这节是数学课,又不是美术课;更何况,他学习也不好,连题目都没听懂,怎么能画画呢,如果我不批评他,他下次上课还要画呢,这多影响学习呀。想到这,顿时释然。
  这事没多久我便忘了,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个故事却让我记起了此事并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重新考虑这件事情,甚至有些后悔自己的举动了。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美国老师正在监考,一名学生居然在试卷上画了老师的画像,并且故意夸张了老师的缺点,老师看到这幅画以后,对孩子的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大加赞赏,提笔就给这个学生加了15分。美国人是懂得怎样鼓励孩子做“另类”的,这种懂得的结果是:美国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标新立异。这个故事和我的那段经历实在是太像了,但是,我的做法和美国老师的做法却是大相径庭,美国老师采取的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对孩子的宽容和尊重,体现了实实在在的平等。
  而我呢?胡亮在课堂上画老师,源于他对绘画的喜爱。也许是突发的灵感让他产生绘画的冲动,提起笔便画了自己的老师,他做的是他自己当时很想做的事情,他并没有打扰其他人,更没有影响我的讲课呀,而我却不容辩解地没收了他的画,对他的做法表示不满,对他的态度也不好,没有体现最起码的宽容和尊重。我的这一举动看似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实则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和漠视,是家长制的作风,是自以为是的独断专行。
  孩子的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循规蹈矩,有的喜欢表现自我;有的惟书为上,有的充满批判精神……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强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好学生”。做老师的固然是喜欢那些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学生,但也应该能够尊重至少是能够容忍孩子中的另类。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个性的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映。而所谓的“规范”又是由教师、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成为压抑孩子创造性的工具。作为教师,最可悲的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时光倒流,课堂上,我发现了胡亮的画,我会轻声对他说:你可以下课以后再画吗?也可以称赞他:哦,画得不错,下课以后让老师也欣赏一下。甚至我可以对他说:你真是个喜欢绘画的孩子,以后一定会在这方面有成就的。如果,太多的如果……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区实验小学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