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不该忘记的边缘

作者:徐 锐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震惊全国。马加爵何以如此凶残?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过什么挫折与伤害?笔者从心理角度试析其犯罪原因。
  
  一、群体迫害
  
  这里所说的“群体迫害”,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校园里的孩子们交往中并不少见。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个孩子偶然犯了错误,或者闹点笑话,霎时如同点燃了火药桶一般,会引来一大帮孩子群起而攻之:或嘲笑,或奚落,或羞辱,或谩骂,甚至于拳脚相加。这样的群体迫害一般来说还不至于导致直接的严重后果,但却带有相当恶劣的性质,可归纳为:围攻性、共娱性、冷酷性、特定指向性、恃强凌弱性、恃众凌孤性等。
  学生交往总难免会闹一些摩擦和纠纷,其中矛盾的一方并不一定是犯了众怒、激起公愤,只要是处于弱势境地,便往往会成为众人攻击的焦点,所谓“墙倒众人推”。
  人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加强的。比如在人山人海的体育馆或剧场观看体育比赛、艺术表演时,性情再内向、再温和的人也会如痴如狂、手舞足蹈。这是个体所产生的愉悦感汇聚成欢腾的海洋之后,每个人都沉浸在其中得以产生的共享、共娱效果。目睹别人遭受伤害的窘态,不健康的心理会令某些人产生一种暂时的、畸形的兴奋与满足。参与群体迫害的学生则会在“共娱效果”作用下享受到一份膨胀了的兴奋,因而围攻局面往往对无关但又无聊的学生产生一种臭味相投的吸引力。
  造谣挖苦、当面揭短、暴露隐私、恶意评论等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往往令被害者猝不及防,而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们,在这一刻完全忘记了人间还有同情、世上还有怜悯。此刻,他们的心肠正在自我麻醉的状态中走向冷酷无情。
  在一个时时有人寻找这种无聊娱乐的环境中,许多孩子都曾经偶然遭遇过“群体迫害”,大多数在程度上比较轻微,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但不幸的是,有个别孩子却长期无法摆脱同伴们的“群体纠缠与迫害”。这样的孩子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惹“麻烦”的弱点。比如,生理上的缺陷,衣着、服饰的寒酸,口音、举止的怪异,性情的“古怪”,与人相处容易产生不快或经常留下笑柄等等。这些无辜的“理由”常常难以逃脱迫害矛头的追踪,使一定范围内的“群体迫害”具有了特定的指向。
  但形成这种特定指向性的更重要原因,往往是受害者在体质上和性格上的软弱,凭自身体力和智力,遭受攻击时不足以进行自我保护,吃亏之后更无力施加有效的报复,他们在别人眼里便逐渐沦为“好欺负的”、“安全”的打击对象。由此导致强弱分明、众寡悬殊的场面更为加剧,令受害者的境遇更凄惨,也令参与围攻的人兴致更高、“瘾头”更大,频繁的、有特定对象的群体迫害便会持久下去。而这种群体迫害在被害者心里积累着,等待着一个发泄的出口。
  
  二、相残的诱因
  
  外来打击导致的情绪波动,工作、学习上时刻存在的竞争压力,单调的生活内容带来的无聊、郁闷,往往驱使一些人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宣泄不满,填补心灵空虚,缓解精神压力。而且,破坏效应越显著,感觉也越爽。比如,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摔东西,摔得越响、越碎,似乎就越解气。当这种破坏性心理开始左右人际交往方式时,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肉体虐待和精神伤害。某些对别人有着支配权力的人、喜欢仗势欺人的人,都乐于在伤害他人尊严的时候,享受一种自以为强大的优越感;在给他人添加痛苦的时候,以幸灾乐祸的愉悦来冲淡自己的苦恼。习惯成自然,他们会把这些卑劣的行径当作一种必要的消遣和调剂,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沉重的学业负担已经在中学生中造成了普遍的精神压力,升学应试的竞争、家长的过高期望、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经常使学生的心理承受着炼狱般的煎熬,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尚不完善的道德观念往往又使孩子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相比成年人,孩子们的破坏性和伤害性行为会表现得更加随意、更加频繁,后果也更难以预料。而这些行为在成人的嘴里,常常是被轻描淡写地称为“不懂事”。成人的这种轻描淡写往往成为后来学生暴力事件的伏笔。
  
  三、边缘之哀
  
  可怜的受害者的心灵遭受了难以康复的摧残,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迸发出一种强烈而扭曲的自尊,对外来伤害越来越敏感、越来越仇恨,时时处于防备袭击的恐惧之中。而这种恐惧心理又容易将种种外来交往曲解为恶意的伤害,并在妄想中被无限夸大,进而采取粗暴的反抗。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会被各种社交团体和朋友圈子拒之门外,孤魂一般徘徊在群体的边缘,在失去交流、沟通,无处倾诉烦恼、排解苦闷、获得慰藉的环境中,封闭的心泉久久不能汇入人际交流的循环水系,屈辱、怨恨、挣脱压抑的渴求及报复的恶念不断累积、发酵、膨胀而得不到稀释、净化和疏导。心理堤防一旦被冲垮,“边缘少年”的悲剧可能就绝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为了逃避现实而离家出走者有之;因不堪折磨而精神失常者有之;因消极厌世而轻生自杀者有之;因长年受辱举起巨斧者有之。
  
  四、悲剧的警示
  
  尽管马加爵是否就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少年”,尚不能断定,但一个饱受欺凌的“边缘少年”最终从边缘滑向深渊的一刹那,以马加爵的方式释放他们的积怨和嫉恨却是不应该令人感到惊诧的。云大血案一下子毁灭了五个即将毕业的高校学子,“心理杀手”的恐怖一夜之间弥漫了全社会。这时人们感觉到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疏导变得紧迫起来。为了防止重演马加爵的悲剧,对于眼前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事的表现,我们又该倾注些什么呢?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多么卑鄙、多么肮脏;把自己的压抑转化为别人的屈辱是多么可耻、多么丑恶。不要以为贬低了别人,就真能抬高自己;不要以为伤害了别人,就能掩盖住自己的痛苦。一旦在别人的心田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萌生的孽根会永远揪着彼此的心。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尝试着去相互关心、相互扶持,在彼此的心间存下一笔友爱的基金,那将是一生都支取不尽的情感积蓄。
  马加爵的血腥和残暴已经无法唤起任何人对他的同情,庄严的法律也不可能怜惜这个年轻而罪恶的生命。然而,亡羊补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有没有正在被抛向群体边缘的孩子?
  请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要付出至诚之心、至善之意,就一定能把他(她)拉进明媚的阳光里来,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长,我们拥有着世界上最不可抗拒的力量——爱。
  (联系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2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