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青少年登录网络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玉河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3月22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为了打好德育的主动仗,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登录网络情况,分析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进而更好地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于2004年年初,就青少年登录网络情况,对北京部分在校的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时间:2004年2—3月。
  调查对象:四个城区(崇文、朝阳、丰台、宣武)的12所学校在校高中和职高学生(崇文109、50、11中学和现代职业学校、179中职业学校;朝阳区垂杨柳二中、北工大附中、劲松职业学校;丰台区18中学、左安门中学;宣武区南菜园中学、和平门中学)。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回收率为91.7%。考虑到初、高三毕业年级毕业、升学的客观因素,所以此次调查对象锁定为16—17岁学生(即现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考虑到问卷中有些问题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因此问卷设为不记名问卷。
  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高中、职高学生登录网络的情况
  
  1.部分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
  关于上网最常点击内容的情况统计显示:占学生上网目的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天(高中、职高平均为75.71%)、电子邮件(平均为36.60%)和在线游戏(平均为20.17%)。这说明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上网只是为了聊天、收发E-mail和在线游戏,聊天的内容也多为无主题的闲聊和纯感情的交流。有些学生甚至对网络的其它项目功能不闻、不问、不看,只要上网就是聊天。
  关于上网聊天内容的统计表明:“无主题闲聊”和“情感交流”占比重居前二位,高中、职高平均人数分别为47.55%和43.94%,说明学生网上的精力分配不够均衡。而且,很多学生所谓的“交流”和“闲聊”很少涉及社会及个人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多数为云山雾罩的闲聊,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空虚。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进行学习,自觉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也非常少。
  2.网上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
  学生上网遇到不健康内容的情况统计表明,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主要内容表现为宣传色情暴力、资本主义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违背的东西。其中学生造访色情暴力内容网站的居于首位(高中、职高平均为62.67%)。调查中“传播西方生活理念”“宣传西方意识形态”两项,可能因设题比较抽象,学生不易回答(高中、职高平均为6.28%和3.1%),估计看过这类内容的学生不在少数。其中“没有遇到过”这项也含有水分(平均为29.22%)。从目前网络的链接和窗口的自动弹跳情况看,说没有遇到过是不真实的。因此可以说,“遇到过”的实际人数可能比统计的情况严重。这足以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学生访问黄色网站的情况令我们震惊,调查表明:访问过黄色网站的学生已经达到41.60 %(实际比例可能会更高),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16~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性”或色情内容特别敏感。这些内容比起我们某些关于德育的教育内容更直观、更实际,因此极易导致学生草率的模仿,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对网络中不健康思想影响的认识,调查显示: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大部分学生持“了解一些无所谓,有自己的看法”的观点(占46.66%),可见绝大多数同学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也应该看到有26%的学生对这类内容表示欢迎或比较有兴趣,有极少部分同学经常访问此类网站。由于青少年学生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因此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受到消极、极端、反动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网络改变着高中、职高学生的行为方式,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由于学生与外界直接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势必会改变,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淡漠,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孤独、多疑、焦虑、消沉或网络依赖等情绪,不利于学生今后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极易造成学生道德感弱化。调查显示,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这就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4.运用网络加强德育力度不够。
  当代高中、职高学生虽有为数不少的人比较关心时事,但政治意识和自制能力普遍不高。这一点表现在学生对德育网站的冷漠上。在网络中这种冷漠态度的后果是严重的,也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一点,可以从关于开设德育网站的点击率是否高的情况统计看到:对于开设德育网站,学生认为有必要的过半,而对开设后,访问率是否高,此网站能否占领网络的一片天地,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认为点击率很高、较高的平均占22.3%,认为点击率一般的占40%,认为对此冷漠的占42.7%。这就相当程度地增加了通过网络加强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关于通过网络加强德育工作对策的思考
  
  调查显示,通过网络加强德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学生市场和可利用的网络空间,德育进网络,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同网络这个全新的工作方式。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拓宽了工作渠道和载体,同时也更新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德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及时与学生进行相互沟通;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利用好网络,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2.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调查显示,网络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要做到取其利而避其弊,就必须把通过网络加强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要在学校德育队伍中培养一批掌握网络技术的骨干教师,作为进驻网络的德育工作大军,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要对各类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工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介入网络,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教育这一新空间。
  3.加强学校的团委和班级网站的建设。
  据了解,北京崇文区高中、职高班级已经有90%以上都开设了班级门户网站或网页,这实际上是为德育工作铺设了宽阔的平台。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网站中,除少数人能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相互发牢骚。由于网络上的不可控性强,因此学生对网站的浏览和相互间的交流,不负责任的居多。所以,应尽快对现有的班级网站进行规范,创立良好的网风。对青少年而言,强调学问、钻研、探讨的网络文化应该是主流。
  4、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要将党的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输入网络,开设适合学生道德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聊天室或讨论区,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国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汲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文化品味,增强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有的“网民”道德、法制观念不强,不负责任地在互联网上乱发信息,造成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志、人生信念,价值取向的动摇。所以,必须建立和加强网络防卫系统,做好网络的管理,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同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制教育,把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必要时德育工作者可化名参加学生的网上活动,通过参加讨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引导讨论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的精神,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联系地址: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德育教研室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院内 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