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无为而治: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作者:陈建伟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各家各派的共同理想。它的内涵就在于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班级教育管理的无为而治,既是教育管理的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管理的策略。
  作为教育管理的理念,它指的是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从而把该“为”的事做得更好,使“无为”与“有为”恰到好处地统一起来。
  作为教育管理的策略,它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减少显性教育,尤其是无谓的说教,要把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尽可能地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去,减少教育的痕迹;二是要敢于放手,凡是学生自己能管或者应该由学生自己管的事,要让学生自己去管,或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去管;三是一定要教师出面管理时,也应尽可能减少刚性的干预,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通过引导和讨论,由学生自主地做出判断,做出选择。
  
  二、无为而治的理性思考
  
  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健康发展越来越得到尊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班级教育管理,仍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管理理念上,重教师的作用,轻学生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控制,忽视超越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对学生批评、训斥、处罚多,尊重、鼓励、引导少;整体的、共性的、单向的教育多,个别的、双向的沟通交流少;学生被动地接受管教多,主动地参与管理少。三是在教育管理的内容上,大多数教师忙于一些表面的、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对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心理需求则很少甚至无暇顾及。
  这种教育管理,不仅会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失落、人格的亏缺,影响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且会剥夺学生对班级管理过程的体验,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甚至会使教师异化为学生的对立面,使教育管理效率不断递减。另外,这种教育管理还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
  因此,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汲取中国古代“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管理能力,形成符合年级特点、班级实际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无为而治的基本策略
  
  1.实行学生自治,转变“为”的主体。
  过去的班级教育管理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管理的客体,而教师为实现某种功利的管理目标,会过分压缩学生的活动空间,压抑学生的个性,并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说教。
  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动参与者,成为教师管理班级的伙伴。为此,必须实行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在学生自治的过程中,教师由居高临下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2.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转变“为”的方式。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一种方式。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转变“为”的方式,是落实学生自治,实现无为而治的配套措施。
  所谓民主开放型班级管理,是指民主型的教育管理和开放性的教育管理两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所谓民主型的教育管理,一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承担一定的责任;二是要逐步形成一套被学生认可的民主自治管理制度,使班级民主管理有章可循。所谓开放管理,其一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班委和同学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二是教育形式应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具有时代气息,为学生所接受。其三是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的教育等结合起来。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转变“为”的内容。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次。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班级环境的布置;行为层面主要是指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师生的日常行为;制度层面包括经过讨论形成的书面的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精神层面包括班级的奋斗目标、形成的班风及其价值观导向等。班级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潜移默化、渗透性强的特点和优点。如果能围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大目标,用好教育资源,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教育管理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效果。
  (联系地址:浙江省南水中学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