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集体的成功来自文化

作者:刘斌直




  个人的成功来自习惯,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坚持不懈地做了什么,这个坚持不懈就是习惯;一个集体、一个公司、一个村落、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大和卓越,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持之以恒发挥作用的力量就是它的群体习惯—文化氛围。这里的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的传统、体制、规范、理念等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行为动机和准则,它直接主导着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个体行为在不经意的重复和积累中,一种习惯自然形成。业已形成的习惯又顽强地支配着人的行为,而改变一种习惯是极其艰难的。一个集体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必须高度重视其良好的集体习惯—文化氛围的形成。
  
  一、班集体良好文化氛围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一个班集体的良好文化氛围应该有这样一些特征:
  1.有一个正直、宽容、有爱心、主动负责、相互协作的骨干核心。这个核心是形成、调控、维系班级文化氛围的中枢系统。
  2.集体中的个体有共同的目标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没有共同的目标,集体就没有凝聚力,没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集体的文化氛围就不能对其行为构成压力或动力。
  3.有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相互激励、智慧共享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强弱,基本上决定着一个集体的强弱。
  4.有一个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与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平等交流的通畅渠道。
  5.有一个主动思考、踏实勤奋、注重学法、讲求效率的学风。
  6.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以保证集体这个系统功能强健,运转效率高,并使个体为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因优良行为的实施而得到肯定。
  7.有以班级优秀学生为代表而集中体现出来的具有理性反思、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精神。
  8.有一种激励老师的集体行为和态度,使老师感到被尊重、有价值、有成就感,从而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微观环境。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文化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培育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相信,人性都有崇高的一面和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面,看你怎样去发挥和抑制;其次,我们必须使学生坚信,一切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只是回报的方式可能不同。如做班委,你比别人要多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但你更多地了解了他人,锻炼了能力,增加了你的人生资本;另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风气的形成都是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绝不是开几次会,讲几次道理,做几次号召,制定几条规定就能解决的。
  1.组建集体核心。
  对于新的班集体,首先是发现骨干,其次是培养骨干。利用人人都需要被认可的心理,通过自荐、为班集体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先把一部分同学推到台前;接着,指导新班委“在其位,谋其政”,并让他们发现在班级建设中的优秀分子。利用一周述评的时间,让班委上台总结,表彰优秀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新班委,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又扩大了支持他们的队伍。
  2.形成集体归属感。
  这里的关键是要使每一个同学体验“三过”,即付出过、得到过、带来过。所谓“付出”,即为班级建设出过力。只有付出才能产生责任感,对自己建设的家园才有归属感。为此,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通过班委非正式的指派,让一些不够主动的同学去完成,然后,又当作主动的行为去表扬。这样,既诱导了这一部分同学的正确行为,又给其他同学以示范和榜样作用,使主动为班集体出力的行为逐步变成大家的习惯。所谓“得到”,即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关爱和在集体中得到认可。如定期分门别类设置奖项,奖励各类同学。所谓“带来”,即通过参与集体组织的活动得到快乐的体验,或由于集体或集体中他人的成功给这个集体中的个体带来荣誉、满足、附加值等。因此,精心组织一些有意义、参与程度广的集体活动,精心组织、指导班集体或个人参加一些比赛并使之获得成功,对一个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活动,集体归属感以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集体荣誉感,就会水到渠成。
  3.培养团队意识。
  首先使同学们充分地认识付出和得到的辩证关系,领悟助人即助己的道理,理解智慧与智慧的交换反应会发生量和质上的聚变。从更广泛和更深刻的角度来讲,当今的社会,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而这一切又是在交换的过程中发生的,如果你只愿得到而不愿付出,那么,你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愿付出,那么你未想得到的也可能会来到。其次,要使同学们明白:一个团结、成功的团队会带领它的队员共同前进。另外,还必须把发现鼓励与组织引导结合起来,要让那些为班级贡献智慧才干的同学获得荣誉和爱戴,体验成功和卓越;让那些暂时落后的同学得到关心和帮助,使之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
  4.构建互动通道。
  师生互动,仅有老师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态度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并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使师生的思想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这里有一个原则—让学生说,学会倾听;让学生做,学会鼓励。个别谈心、班委例会、一周述评、定期教学信息反馈等,都围绕这个原则进行。学生的主动精神、责任感、实践能力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产生的,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给予实践的机会,而不是空洞的教诲。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是他们的经历和体验,而不是我们灌输给他们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不能“教会”学生任何东西。有了上述的理念,沟通的渠道才能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在真实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道才能真正地“互动”通行。
  5.优化学习行为。
  这里包括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两方面。首先要通过启发、典型事例、自身挫折分析,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主题班会的活动,书刊网站的推荐,优秀校友、学长、同学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来使学生深化认识,落实行动,形成信念。有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证,仍然不能有良好的结果。因此还要通过引导、强化、以点带面的方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1)改进教法,让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和体验成为课堂的风尚。(2)大力倡导、强化勤奋踏实的精神。通过多种方式,让具有勤奋踏实精神的一批同学引领、主导班级风气。(3)开展提高学习效率的系列活动,推广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4)组织、培养班级的精英小团队并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使互助、互勉,智慧共享成为风尚。(5)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经常不断地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位置。因为动力来自目标,压力来自比较。
  6.形成管理机制。
  好的管理机制是先进思想得以实施的保证,它应使集体行为有次序、高效率,同时使个体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消极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得到扼制。班级管理中,必须有可以操作的评价制度(包括奖惩制度)。我们提倡自觉,但不能完全依靠自觉,因为有时自觉是靠不住的。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总是与有效的管理机制密不可分。第一,班级管理必须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做到时时、事事有人负责。如学习委员必须做好一周作业情况的统计公布工作;劳动委员必须及时反馈值日结果的评定情况;就连拿粉笔、清理粉笔头这样的小事也指定一个同学负责。第二,班级管理必须有一个环环相扣、容易操作的程序。如值周班长负责下的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同学做一天值日班长,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体验管理者的角色心理,又做到班级事务每天有人负责,每周有人负责。第三,建立一个监督委员会,定期对管理者的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评价,肯定为主,强化积极有效的方面,指出不足。
  7.培育自主精神。
  一个班集体必须有各方面的精英人物来领头,班级的自主精神也主要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培育自主精神,一方面要发现并培养班干部,特别是那些有思想、热心关注班集体成长的同学,要放手让他们工作,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威信。对学习自觉勤奋、方法科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要让他们成为全班学习上的榜样和全班同学共享的智慧源泉。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每一个同学展示和发展的机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
  8.师生互勉互励。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应该能给它的老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它的老师以真实、鲜活的新思想、新思维,让它的老师在它的身上更多地看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感受时代脉搏,体会到自己在奉献的同时,也在收获,也在成长。惟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师生互动。而营造这个互动的氛围,需要加深对师生关系的理性认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让奉献与尊重并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似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既然是无私奉献,必然会产生较强的被尊重的愿望,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报,一种平衡。所以,学生必须意识到:要别人无私奉献,应同时回报别人以尊重和爱戴。(2)师生相互理解。师生平等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要求老师理解学生似乎天经地义,而老师有失误、有困难时,学生给点理解和善意;对老师真诚的关爱,送去一个肯定的目光、一个赞美的点头,又何尝不是对老师最好的安慰和鼓励呢?学生看老师,同样要看其之长、用其之长。看人之短、责备别人,多数时候只能损人害己。(3)师生共同成长。这是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教师必须以更大的宽容和理性的心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的意识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是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留下的,它会自然地滞后于现实。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善于观察、倾听、交流,不断学习、思考,这样才可能有一个真正互动的教育氛围。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中学 51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