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高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
作者:毛建清
一、失落感
从小学、初中一路杀过来,谁没担任过“一官半职”?想想自己在初中时是多么风光,作为一班之长,差不多每天都要站起来向全班发号施令。然而,上了高中,我什么都不是,居然连小组长也没捞到……不知不觉中,一切都由“主动”变为“被动”,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以前高高翘起的尾巴从此垂落下来了。
——摘自学生作文《高一回眸》
这种“失落”心理,真是太普遍了。对于每一位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都有其可以值得称道的昔日“辉煌”。一位细心的班主任作过统计:某班60名同学中,曾担任过班委、科代表职务的就有54人。那时,他们都是教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升入高中,原先的遥遥领先的成绩优势已不复存在,又不得不从原先的“领导干部”变成平头百姓,自然也就没有初中时那种众星捧月般的美好感觉了。“落差”的确太大了!大部分同学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同学则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摆正心态,自怨自艾、自卑自怜、郁郁寡欢。其实,有这种“失落感”,正说明尚有一颗敏感、自尊、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心,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新起点,应予肯定,尤需引导。
这种“失落”心理,也反映出当今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脆弱的普遍性。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娇惯,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稍有不如意,便情绪波动。考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同学,优秀的学业往往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营养不良”,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上的“低能儿”:自私、狭隘、偏激、任性、敏感、脆弱、自我中心,等等。当学业的光环慢慢淡却,其各方面的缺点便渐渐暴露出来,而他(她)却无心理准备,于是如末日来临,消极甚至自虐。所以,引导他们正视挫折,增强心理“免疫力”,不仅有助于高中的学习,而且将受益终生。
二、孤立感
刚开学,我就带着一脸忧虑来到学校。我很少开口,总是要别人问我或提到我知道的话题时,才说几句。有时说到一半便没人听了,不知是继续说好,还是停下来,真是尴尬。于是我趴在桌上,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听着听着,便睡着了,于是得了个“瞌睡虫”的雅号,以后就干脆远离他们,真的睡觉去了。老师要我们毛遂自荐竞选班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和学科竞赛小组。我报了数学、英语科代表,英语协会、数学竞赛小组。因为英语、数学成绩不太好,只剩了一个棋牌协会。后来,因为棋赛时与人大闹了一场,棋牌协会也不去了……看看现在的我,全身酸软无力,若不是凭着一只手垫在下巴下,只怕连头也抬不起来了。
———摘自心理咨询室案例
从生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哪怕身处荒岛,也会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倾诉。根据我们的调查,91.5%的同学内心都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认同;然而,能如愿以偿的只有57.5%。相当一部分同学处在“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因交往的困难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孤独,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学会做人是立足社会之本,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同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合到群体之中,但也有少数性格内向、有社交障碍的同学,因种种原因,其“闭锁心理”会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广阔的天地。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经常正向自我暗示,激励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坦然接受可能遭遇的挫折;其次,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正视自己、宽容他人、真诚主动、不拘小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欣赏他人。第三,要认真学习社交知识,坚持进行“五分钟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自我想象暗示训练”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三、失重感
永远也忘不了初三,那是我读书以来最光辉的时候。那时,大大小小的考试,三分之二的冠军都由本人包揽,其余的基本上本人也是以亚军之势领先。所以,自然成长在老师的夸奖中、同学的羡慕里、父母的表扬中。而上高中后,却发现“高处不胜寒”!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是我读书以来的最低记录——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成绩对我来说都是屈指可数的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曾使人伤透心、流过泪的分数。我患上了“感冒”:懊丧、失落、厌烦、迷茫,找不到自我。我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
———摘自心理咨询记录
考进重点中学,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继续保持荣耀?据我们的调查,62.5%的同学对此问题十分担忧。对于高一的新同学来说,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的、共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机械性记忆、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奉行“勤记、多练”的法宝,老师一遍一遍地硬灌,学生一口一口地强咽,将相关的知识点嚼得烂熟。上了高中,初中时那一套法宝突然间失灵了,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各科考试全线告急。调查显示,47.5%的同学有此遭遇。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的不同所致。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侧重于形象思维;而高中的学习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所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度,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是新生的当务之急。二是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被动学习、无所事事。初中时,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习课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安排,教师的“指令”突然消失,许多已经习惯于执行指令的学生陡然感到被吊在半空中,手足无措。在高一,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论调:“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于是,一些同学趁机放纵自己,武打、言情小说铺天盖地,电脑游戏、网上聊天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思想渐入人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愉快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成为新世纪的学习理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足以看出国际社会对学会学习的高度重视。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使学习成为人生的一种精神皈依。因而,学生一进校,教师就要给新生“断乳”,给他们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初、高中衔接时期,高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走过这段崎岖的心路。
(联系地址:浙江省衢州二中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