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德育优质化探讨
作者:张学远 徐燕云
优质德育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简要地说,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和要求:第一,高效、低耗,换言之,就是在适量付出(或合理负担)的前提下收到比较高的教育成效;第二,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地看待学生,一切以学生的目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德育要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德育要在愉悦、主动中进行,就是说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和高高兴兴的情况下开展学习与活动的,而不是在被动甚至被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与活动;第五,互动,既包括师生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以上几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民主、自主、科学、高效。下面具体解说德育优质化的过程。
1.以人为本,摒弃违背优质德育的陈旧观念。
以人为本,就是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爱护学生,特别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充分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把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
以往为落实德育目标,各部门(包括班级)总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学生无条件地严格遵守和绝对服从,否则就要进行惩罚。我们认为,规章制度既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明确的阶段性和针对性,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符合民族传统与现实需要,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与长远发展的要求。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惩罚应适度,可以从宽处理的,决不要从严处理,确实需要从严处理的,也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包括被处理者本人的意见。
2.删繁就简,突出德育重点。
以往各部门(包括班级)为落实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也不为过。现在应该反省,哪些制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才是必需的,哪些又是现阶段适宜重点实行的。没有必要或可有可无的,应统统废除,适合实行的也要分清主次轻重。我们认为,年级越低,德育内容和目标应该越简单、越具体、越容易做到,形式越要生动活泼,越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过去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甚至被迫参加的,所以往往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德育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并且尽可能地由学生集体商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即使是由学校或班主任组织的,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应该把他们当作被动的参与者。
4.求真务实,加强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
以往我们的德育投入是非常大的,可是成效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德育实践。虽然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不少德育实践活动,但绝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的。如每年的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祭扫或献花圈;爱眼日则给学生讲保护眼睛的知识,或给学生看有关的图片资料;环保日则安排学生上街装模作样扫地,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实如果改变一下,清明节时,让学生自己找一些革命烈士诗文或自编有关的文艺节目,然后在班上朗读或表演;爱眼日,让学生蒙起眼睛参加一次时间比较长甚至比较乏味的活动;环保日,安排学生在臭水河边闭起眼睛闻一阵子臭气,再钓一条散发着煤油味的鱼。那样做,效果一定会更好些。因为德育单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懂得一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将道德规范行为化(即内化)。
5.重奖轻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地参加德智体各项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目标。可是有的学校或老师在执行的过程中,把关注的重点错放在是否遵守制度本身,并且轻奖重罚,动辄扣分,动辄处罚,最终弄得师生关系紧张,德育效果也不会好。其实,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奖”上。因为学生绝对不会在吓、骂、打(体罚及其它处罚)中变得友善和聪明起来,而是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才逐渐变得自信、自尊、自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对于学生的成功,哪怕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成功,也要决不吝惜你的赞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那样做是对的,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高尚优良的品质。
以上所谈的主要是德育优质化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具体的德育形式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在优质德育的旗帜下,德育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52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