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班委“空缺”

作者:王 生




  教育案例:
  今年教师节我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某著名研究所的一封信,寄信人曾经是我的学生,她在信中提到我的那个班委“空缺”的做法,她说:“没有那个‘空缺’就没有我的今天,是那个‘空缺’使我重树自信,走向成功……”这封来信将我的思绪引回到1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新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组建班委会是既敏感又令人头痛的一件大事:既要选举出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起到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同学,又要适当考虑、照顾那些性格内向、心理自卑、需要锻炼机会的弱势群体。在观察中我发现,班级中有位女同学很特别,她性格孤僻,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眼神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敢正视我;下课后也不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发呆,这是典型的有心理障碍的表现。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她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该生在初中时曾经做过班级的宣传委员,那时的她活泼、开朗,学习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尤其是擅长写作文(曾获得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但有一次,在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遭到班主任老师三番五次的严厉批评和讥讽挖苦。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在随后的期中考试中,由于她的成绩不理想,“拖了班级的后腿”,教师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的借口无情地撤掉她班级宣传委员的职务,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和伤害,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成功,整天生活在抑郁、彷徨和自卑的阴影中无力自拔。“解铃还需系铃人”,能够唤醒她自信心的良药就是让她从失败处重新站起来。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但她就是执意拒绝当班级宣传委员。几经反思之后,我终于悟出了道理,便转变工作策略:由直接安排改为间接安排。为此,我有意地将宣传委员位置空着,并向全体同学宣布:“暂时还没有发现适合做班级宣传委员的人选,这个位置暂时“空缺”,待学期结束后依据同学们的业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再行填补。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公开竞争!”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遇”,比如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在班级多次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照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等等,而这些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我发现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下课后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班级里也能听到她那天真、爽朗的笑声了,她那“久违”的自信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恢复。第二个学期初,她在全体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坚毅地“站”到了班级宣传委员的位置上,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获得了“新生”。三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教育反思:
  由于原班主任的不当处理,曾经使上文所提到的那位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学生,传统的做法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直接的鼓励,譬如安排该学生任班级宣传委员,但实施的效果未必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类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这样做会使他们感觉所得到的位置和荣誉是被馈赠的、是受人怜悯,很可能还会加剧他们的自卑,进一步挫伤自尊心。班委“空缺”的做法可以将教师的期待、鼓励转化为这些弱势学生确立自信、激发良好行为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感觉到这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得的赏识和奖励,而不是教师“扶贫”的结果。当确信了自己有能力、有条件承担某项任务时,他们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这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同样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换种方式,将教师的主动关照、帮助转变为对弱势学生体验自我效能感的期待,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教育细无声”原则的体现。在实施班委“空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原则,不要使“空缺”成为那些优秀学生“锦上添花”的途径,而是要成为给弱势学生“雪中送炭”的一种有效策略。
  (联系地址:江苏省镇江一中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