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实施自主教育 让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张含颖




  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德育的基础工程。我认为规范教育中应重视自我教育、自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问题。
  
  一、在习惯培养中实施自主教育的紧迫性
  
  现实中虽然很多教师也在搞自主教育,然而一旦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还是要讲上一番大道理。有关研究表明,71.67%的4岁儿童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对自己的犯规行为产生羞愧感,表现为低头、脸红、手摸衣服等。由此我想,孩子在4岁时就已经懂得道理,我们在他十几岁时,还在“谆谆教导”,他们能不反感吗?久而久之,孩子的知与行完全脱节,文本的东西不能变成行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吗?
  现在,人们将出生于90年代前后的人称为“吞世代”(Tweens)“他们是完全数字的一代;是刷新的一代;是做主的一代……”孩子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在变,我们老师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也必须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习惯养成与自主教育紧密结合。
  
  二、通过多种方式和自主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擅长在活动中建立规范。儿童是通过活动而使个人得到发展的。为此,在实践中,我将规范评比活动贯穿在习惯培养的始终。而评比活动的每个阶段,又伴随着一些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的宗旨就在于焕发出孩子自我教育的潜质,在老师的协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发展。
  1.自定评比内容——给孩子一个多向选择的权利。
  达尔文小时侯,学习成绩不好。在老师和父亲心中,他是一个极平常的孩子,甚至被认为智商偏低。但他酷爱大自然,在母亲的支持下,他采集了大量标本,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奠基人。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孩子自我选择以及尊重他的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养成教育的瓶颈就是知易行难,突破这个瓶颈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奋斗的目标,自行解冻道德意志的休眠状态。
  为此,开学初,我让学生思考,“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我们可以开展哪些评比项目?”学生们说了很多,我引导大家将其归纳为作业、口才、爱心、交往、自律、环保、用具、创新、学习成果、博览群书等10项,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作为自己参加班级规范评比的内容。我想,一个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每学期参评4项,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做有利于巩固个人优势,增强自信,改进不足,获得成功。于是,学生内在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师与生的目标也统一起来了。
  2.自评他评兼顾——给孩子一个自省、交流的空间。
  法国的帕斯卡尔说过:“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这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见附表)
  每天放学前,我都要求学生填好自评、他评表。旧式的教育方法好像用大拇指压在已经停摆的齿轮上要他开始启动,而自评的目的就是激发“齿轮”自己去转动,并自己调整转动的速度、咬合的角度等。他评操作起来很简单,邻近的4个同学为一组,3个人商量后由1人执笔给第四个人填好。伙伴赠言、改进措施、家长意见都要求写描述性评价,一两句话即可。比如伙伴赠言中有的学生写道:“你在语文课上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令人佩服。”“这周你有3次没带齐用具,我盼望你的记性赶快好起来。”这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更是心与心的撞击。同时,评价他人也是一个以别人为镜,照见自我的过程。“改进措施”由学生本人写,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精神。“家长意见”对亲子教育有促进作用,它为家长、子女间的理解、交流搭设了桥梁。
  作为班主任,我在看完学生们的评价表后,会亲自告诉他们我的欣喜、不满与期待,这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3.值日班长负责制——给孩子一个参与管理的机会。
  孩子都想表现自己。为此,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以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在我们班,每天有两位值日班长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一位是小干部,一位是普通同学,但二人没有正副之分,遇事要协商解决。任期为两天,无论早读、晨检的组织,还是课间纪律、课前用具的检查,或是课下请科任老师反馈情况并作记录,以及检查值日情况等等都由值日班长全面负责,并在下午放学前向全班做总结。自主不是自流,很多情况下,老师要帮助值日班长工作,给他们出主意,同时还要弥补、纠正他们在工作中的疏漏与偏颇。我们班有38名学生,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有六七次机会,全体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在参与中,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4.有欢笑也有泪水——给孩子一片动情的天地。
  意大利早期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过程中,最常被成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孩子情感和精神上的需要。”是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汇集起来,成就了人生的丰富,以及我们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为孩子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孩子去感悟真情,体验生活的美好。只有这样,知情意行才能统一,规范教育才能贯彻始终,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在规范评比中,我们班设立了亲善大使、外交精英、妙语先生、自律楷模、好学博士、环保标兵、勇于创新等奖项。在每月一次的总结会上,我们要评出这些奖项的获奖人,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投票过半数就能获此殊荣。
  我们评选的过程与众不同。在班会上,学生们先进行“猜猜我推荐谁”这个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个同学在这两周里表现突出的事例,让大家猜猜这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再说自己推荐他参加哪个奖项的评比。比如,甲说:“他曾连续几天在放学后帮我补习英语,使我的英语测验成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大家猜猜他是谁?”如果大家都猜对了,就推荐这名同学为亲善大使。如果大家猜不上来,那位出“谜语”的同学会将谜底公布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推荐者、被推荐者的情感体验虽然不同,但内心都是不平静的。
  然后,进行自荐,自荐后大家开始投票,学生要在选票上为自己心仪的候选人送上一两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并下位子送到他手里。
  接着,那些得到半数以上选票的学生被请到教室前面答“记者”问。记者是其他同学和老师。比如,有的小记者会问:“首先,我祝贺你当选。我认为你当之无愧。你此时站在台上的感受是什么,以后有什么打算?”“虽然我认为你在发言方面做得不是最好的,但我还是投了你一票,因为你比以前进步了。”而那些接受采访的获奖者此时更为激动,他们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和最美好的祝愿。常常会有一些孩子含着眼泪说:“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有这么多真诚的朋友,在关注着我的点滴成绩,我感谢你们。”最后,没有获奖的学生也会借这次总结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比如一位学生说:“某某,平时我并不服你,但今天我知道了自己做得确实不如你,咱们下次总结会上见。”
  5.向家长汇报——给学生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
  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一两次家长会,我帮助并组织学生把好的事例编成小品、快板、相声等节目,表演给家长。孩子们还在家长会上朗读读自己选票上同学的留言。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在《孩童的道德智商》这本书中提到:“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诵条规得来,我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也逐渐形成我们的道德观……。德商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因此,好习惯决不是单纯地被老师“抓”出来的,只有当学生的内在需求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把习惯养成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时,文本中的行为习惯才会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联系地址:北京市崇文区永外杨家园路12号1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