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缄默知识:教师知识权威的基础

作者:张爱闻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非常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无声”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或曰缄默知识,“有声”则是指显性知识。在很多情况下,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效。笔者认为,教师缄默知识储备的量及其如何与显性知识协调好,是教师建立知识权威的基础。
  
  一、 缄默知识的概念及其特征
  
  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波兰尼(Polanyi.M.)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例如,我们有关某种行为的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①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向导的知识,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缄默知识就是通过行为表现的、不能加以描述的、不能正规传递和反思、我们平时意识不到、但又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语言不清晰的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诸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进行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但缄默知识由于连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因此缺乏传递性和公共性。
  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可以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的,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
  第四,具有可预见性。在适当的情境、合适的场合,缄默知识能转变成显性知识,我们常说的“灵感”及某些问题的感悟,还有所说的悟性,往往是建立在缄默知识基础之上的。
  
  二、缄默知识对树立教师知识权威的作用和影响
  
  1. 缄默知识对树立教师知识权威的作用
  “权威”一词,从法理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即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育是需要权威的,适度的权威是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服从。
  R·克利弗顿与L·罗伯特对教师权威类型做了很深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则主要由教师个人的知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它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与教师的“感召权威”,而教师的知识权威主要指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教师权威的这四个维度相互交错影响,组成不同的、具体的教师权威类型。因此,教师的知识权威实际上是渗透到了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笔者认为,缄默知识是水,显性知识是船,水涨了船才会高。从静态看,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个人知识犹如一座大小不等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显性知识,水平面以下的则是缄默知识,因而,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拥有量的基础;从动态看,正如波兰尼所说,“人们知道的知识比所能表达的东西多得多”。③教师一辈子都未将自己独特的教育知识用文字全部表达出来,真正能使自己的教育知识外化、社会化,最终变成公共教育知识的为数不多,可以说,缄默知识是准显性知识,是教师从混沌到清晰的桥梁。
  2.缄默知识对教师树立知识权威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其实他们并非知识不够,而是不善于将自己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可谓“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反之,有些人却表现力很强,有很好的口才,这口才实际上是善于将缄默知识显性化。因此,许多专家、研究者提倡:教师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研讨来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使自己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是很必要的。
  在教师的备课中,缄默知识体现为“隐性教案”,换言之就是“缄默教案”,它是由教师的缄默知识构成的教案,它一直在影响着教师的显性教案,它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水平,隐含着教师的情感、情绪和机智,还隐含着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教态。笔者认为 “隐性教案”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是很有意义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知,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同一教案,不同的执教者会教出不同的效果,正如同一套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一样,这多源于教师的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完全脱离显性教案,能将课上得有声有色;在解决各种即兴难题时,能游刃有余,这些对学生影响深远,更显示了缄默知识的作用。在情感方面,一个感情充沛、热爱工作、以学生发展为己任的教师,是很难用显性知识表现出来的,但他却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随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往往能考验教师的机智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师的风度、修养,这些均蕴涵在教师的缄默知识中。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显性知识,而漠视缄默知识,对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更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结果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导致有利的缄默知识不能充分利用,而不利的缄默知识却干扰或阻碍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所谓的“教学难点”,再加上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与课程知识有可能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因此,协调好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知识权威。
  
  三、教师知识权威的树立对缄默知识的要求
  
  我们将如何去获得缄默知识,又如何协调它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1.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缄默知识的水平
  我国目前的在职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按常理说,他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该有自己的专业优势,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中,他们与非师范毕业生相比,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究其原因,并非师范教育阶段没有传授他们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技能、信念,而是这些东西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没有内化为个体的缄默知识结构,更没有达成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协调、统一。因此,教师自身要设法建构积极的缄默知识体系。
  第一,要打通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之间的沟通渠道。教师在师范院校所接受的显性知识,一旦到了工作岗位,大部分就变成了缄默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取舍、比较、鉴别、分析批判,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讨论和对话中,来显现和检验自己的缄默教育知识,以发展自己的教育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建构和优化自身的教育知识结构。
  第二,要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缄默知识虽无法通过语言、符号、文字进行传递、说明,但它却可以通过行为、实践进行显现、感知与领会,因此,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第三,要重视缄默知识的更新。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更新教师缄默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提高学历。事实上,学历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在变化与提升。为此,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并将其显性化,从而剖析、批判和检讨、扬弃一些约定俗成而又消极的教育行为与观念乃当务之急。
  2.重视教学中存在的缄默知识
  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是大量存在的,然而又容易被忽视,教师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力图改变之:
  第一,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注重这些“道”对学生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有眼、有耳,并有良好的记忆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他们会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因为缄默知识往往表现得很模糊,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将学生“导”入歧途。
  第二,要设法将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师要摈弃“满堂灌”和“一言堂”等陋习,要重视“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教师“导”的本质是将学生的缄默知识通过正确的途径显性化的过程。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的价值。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将缄默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他与传授显性知识同等重要。
  总之,教师只有缄默知识水平提高了,并协调好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其知识权威才会牢固,因而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应等量齐观。
  
  注释: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③G.Harvar&P.Hodkinson(ed.)(1994).Action and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p.76. kejian.
  (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分部86号信箱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