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浅议儿童行为特征对教师的影响

作者:高艳玲




  在教育情景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迟到或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停止讲课大声斥责,学生非但没有任何悔改,反而进行反驳,于是老师大发雷霆,课堂教学被打断……对于这类的情景,许多研究者将焦点集中在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另一面:学生的行为特征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 在这种教育情景中,由于教师没有摆脱学生的消极影响与控制,从而出现了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育效果。
  
  一、教师行为受学生特点的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常受学生特点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特点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教师们总是倾向于把衣着整洁、长相端正的孩子评价为“聪明”、“守纪律”,而把衣冠不整、长相较差的孩子评价为“笨”、“不听话”。
  其次,学生的特点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学生的特点使教师对其产生不同的期望,对抱有高期望的学生,教师会给他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对他的注意、赞扬和批评的方式也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而对抱有低期望的学生,教师很容易忽视他们,很少给予表现的机会,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评价。
  
  二、受学生不良行为特征影响的消极作用
  
  自觉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特点对自己教育行为存在影响,不自觉地被学生的某些特点、行为牵着走,采取了许多消极的教育行为,这是教师教育能力缺乏的表现。受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与控制所产生的弊端主要有:
  1.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教师教育行为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后果缺乏明确的认识,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而教师的烦躁发火很难促使学生进行反省,不利于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并且,在课堂中发火很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停顿,难以正常执行教学计划。
  2.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形成融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容易被学生接受。若教师受学生的不良行为特征所控制,采取了消极的教育行为,必然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而学生对教师是否接纳和关爱自己十分在意,最痛恨老师的指责、讽刺和辱骂。教师的消极教育行为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怀疑,甚至会引起情绪冲动、消极反抗,这样势必影响师生关系,甚至使师生关系紧张、恶化。
  3.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自尊体验特别强烈。若教师受学生的不良行为特征影响,采取消极的教育行为,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对一些较外向的学生来说,当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损害时,常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等负面情绪,容易采取调皮、对立、恶作剧的方式来反抗教师的权威,维持自尊。而对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压力下容易产生害怕、退缩心理,出现高焦虑、低自尊、情绪不稳、回避等一系列不正常行为。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摆脱学生不良行为特征影响的措施
  
  由此可见,受制于学生消极行为特征的影响,不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来摆脱这种不良的控制。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等,可矫正教师对儿童特别是关于儿童发展的认知,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理解、看法和对待方式。
  有经验的教师会更多地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而没有经验的教师则更多地从学生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近期后果来判断问题行为。有经验的教师会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被学生的问题行为牵着走。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个儿童都抱有积极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潜在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在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若教师对每个儿童都抱有积极的期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就会减少消极的甚至是过激的教育行为。
  教师要想对儿童形成积极的期望,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观念: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儿童,无论他现在的情况如何糟糕,无论他的问题行为如何严重,都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只有保证教师对儿童采取积极的态度,儿童才能拥有一个有利于自身积极发展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而教师也才能更好地摆脱学生的消极行为特点的影响,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