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作者:尹成芳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说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也是后果最严重的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治与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四川成都的一个学生因逃学去看足球赛,被母亲发现,就用砖头把母亲活活砸死,然后又准备用电击死父亲,幸好父亲机智勇敢,才把儿子制服了。泸县某中学的一个学生怀疑老师在课堂上念作文是在影射他,放学后就砍杀老师。诸如此类的中学生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这是攻击性行为发展到极至的结果。那么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怎样进行预防和矫治呢?
  
  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动机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就其行为的动机与意图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表现:
  1.取乐性攻击行为
  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攻击,以取得自我的心理快乐、精神愉悦,这种攻击性行为称之为取乐性攻击行为。比如一些学生对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攻击取乐:在路上看见瘸子,便模仿其姿势,取笑“铁拐李来了”。
  2.习惯性攻击行为
  有些学生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因而习惯于采取攻击性行为。如对他人讽刺、挖苦、谩骂,摸摸这、碰碰那,打打头、拍拍肩。
  3.迁怒性攻击行为
  有些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由于逆反心理严重,不但不思改过,反而认为是老师、家长与自己过不去,心中愤愤不平,无奈又不好向老师或家长发泄,这时他们就会将心中的怒气发泄到其他对象身上,从而产生迁怒性攻击行为。
  4.报复性攻击行为
  有些学生受了别人的气或吃了亏,采取“以牙还牙”的方法,向对方施以更加严厉的报复,从而发生报复性攻击行为。
  5.模仿性攻击行为
  即模仿别人的攻击性行为向别人施以攻击。武打小说的暴力情节和电影、电视片中的暴力镜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前面所举泸县那个学生就是一个武侠小说迷。
  6.义气性攻击行为
  受江湖义气的影响,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被骂、被打,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攻击行为后果自不待言。
  7.挫折性攻击行为
  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某种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无法实现、需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界对此解释也莫衷一是,各执己见。其实,它和任何一种行为一样,都是学生主体特征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能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就能够对症下药加以引导和矫治。
  
  二、如何预防和矫治中学生攻击性行为
  
  1.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在群体中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并取得合格成员资格与地位的一种意识表现。自尊心人皆有之,而学生自尊心更强,他们总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注意,取得成绩时希望别人给予较高的评价;犯了错误时,又希望别人予以理解。他们受到尊重,自尊心就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更加努力。反之,他们受到歧视时,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激动,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应该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姑息,不放任,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心悦诚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有损于他们人格的话,不要做有损于他们人格的事。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应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要求,要作耐心的解释,不能冷漠拒之。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的挫折感,以此来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组织家长学习,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其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如家庭暴力、生硬的教育方法,都能导致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组织家长学习,让家长明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孩子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不和、父母离异,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暴力更是滋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在我教过和调查过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中,百分之百的存在家庭暴力行为,而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程度与家庭发生暴力行为的程度都有直接的关系。我班学生张某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打架四次,打了六个人,且每次都是他挑起事端。经了解,张某原来是一个懂事好学的学生,后来父母离异,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孩子的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孩子。孩子失去亲情,幼小的心灵伤痕累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在家虐待动物,在学校里攻击弱者、破坏纪律……这样一来,父亲更不喜欢他,毒打升级。随着父亲打骂的升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在不断地升级。后来通过多方努力,父亲不再迁怒于孩子,打骂渐少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就随之减弱了。事实证明,消除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是矫治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良方。
  有数据显示,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比小学生和成年人的发生率要高,这显然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中学生由于生长加速期兴奋与抑制两大神经系统失衡,容易引起过分冲动,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要使家长懂得以静制动,以客观对偏激,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孩子遇事要冷静,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据心理学研究,气质为胆汁质、性格为外倾型的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孩子多动、性急、暴躁、倔强、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难以控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教育他们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简单生硬,如,罚跪、禁食、打骂、关禁闭,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认真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心理以及行为动机,才能对症下药,消除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加强社会规范教育,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风气的好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有些学生就是在模仿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到处打打杀杀的青年的行为,甚至,以他们为榜样或靠山在学校里逞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与社区联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和法治宣传,教育他们自觉遵守“纲要”条例和国家法律,增加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4.用事实和情景教育法,培养学生自我抑制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有些学生在实施攻击性行为时,只是模仿取乐、习惯成自然,并不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用中学生因攻击性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实教育学生,最有说服力,最能引起学生的警醒。像叙永县某中学上课时,甲生起立回答问题,乙生把他的坐椅悄悄移开取乐,甲生坐下时摔倒在地上,摔成终身瘫痪。小小的一个取乐性攻击行为就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有些学生只知道攻击别人以获得快乐,但不知道自己的攻击行为会给对方造成怎样的伤害。用情景置换法,即设置某种攻击情景,让攻击者扮演被攻击者,让攻击者亲身体验被攻击后的恐惧、痛苦、厌恶和愤怒等心理感受,从而自觉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总之,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高,形成的动机和原因也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并施以正确的教育,预防和矫治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完全有可能的。
  (联系地址:四川省叙永县 城郊中学 64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