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行为矫正——有效的心理疗法

作者:吕艳芝




  笔者所带的班中有这样一名学生:早晨家长催着起床,他明明知道再不起床就要迟到,还要喊着:“我再躺一会儿。”所以,一个星期至少要迟到三次。入校已经一年有余,还不会自己打领带,每天拎着领带到学校求同学打好后,再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还是这个学生,上课不是说话,就是趴在桌子上睡大觉,老师批评时还顶嘴。学校开运动会,中途,他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回家,不但不感到自己做错了,反而觉得自己很聪明,洋洋得意。面对这样一位学生,我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心理疗法,对他进行了行为矫正。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位学生逐渐由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到本学期期中考试总成绩全班第一,并加入了团组织。回想该生的变化,我有以下体会:
  
  一、从生活小事着手做起,让学生体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对这种行为问题过多的学生进行行为矫正,正确地选择目标行为非常重要,目标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难。基于以上两点,我决定对这位学生的行为矫正先从日常生活小事——杜绝在学校吃零食开始。
  目标选定后我征求了这个学生的意见,因为只有当学生认可所要做的事情时,他才会主动配合。我问该生:“想改掉吃零食的习惯吗?如果想,我可以来帮助你。”学生说:“想,但是怕做不到。”我鼓励他:“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想做就应该能做到。我们要做的只是要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然后按这个方法去做。”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我们约定:
  1.学生每天放学后到办公室填写任务的完成情况表。下表是实施第一周的情况。(见下表)
  2.如果能坚持一周不吃零食,老师就通知家长,对他进行表扬。第一周过去后,学生提醒我:“老师,您别忘了给我们家打电话。”看着学生得意的样子,我想,他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对他是多么重要。从电话中我知道了,这是他的家长第一次接到老师对孩子的表扬电话。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使这名学生很快改掉了吃零食的坏习惯。学生也逐渐开始考虑自己的问题,有了进步的要求。
  
  二、经常提出新的要求,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觉意识
  
  改掉吃零食的习惯后,该生问起他曾被处分的问题。抓住这一时机,我一方面肯定了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引导他自我检查还有没有表现不当的地方,还有没有不符合学生身份的行为?他摆出了一大堆自己的问题。我问学生:“改掉经常迟到、上课不遵守记律的毛病对你是不是很难?”他不加思考地反问我:“改掉这些毛病后,是不是就能撤掉处分”我也直言不讳地回答:“那当然,但我有一个要求,你要坚持一个月内不能出现迟到现象和课堂纪律问题。”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您说话算数?”“一定算数。”我回答。学生非常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室。在以后的一个月里,家长反映,早晨不用叫他,自己就能起床。一次,他主动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是打车来的,半路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我凝视着学生,感觉着他的变化,说:“你真是长大了,对自己要求高了。不过,如果今后再遇到特殊情况,迟到了老师也能理解。”他却认真地说:“如果迟到,我就完了。”我非常理解学生说的“完了”是指什么。后来许多任课老师都反映他变化很大,上课不但没有了纪律问题,还能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另外,这位学生在其它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如:主动找同学学习打领带,向灾区捐款表现最积极、捐的钱数最多,每当同学有困难时,他都能伸出热情的双手。
  
  三、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为了巩固该生的进步,我建立了师生交流手册,每周交流一次,要写的内容没有限定,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次,听别的学生讲,这名学生在交女朋友,我有些担心,所以在交流册中写道:“如果你想或你已经有女朋友的话,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人生路途很长,你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女孩子。”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回答:“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我也没想太多,您的一番话提醒了我,我知道我现在的精力应集中在学习上。谢谢您!”
  
  为了培养该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整体素质。我给他安排了板报组组长工作,从设计到组织稿件都由他负责。他在交流册中写道:“今天我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在板报评比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成绩,其实这是我应该做的,要做就应该做好。”
  这学期期中考试,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了100分,其它单科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鼓励他的进步,我有意安排他在家长会上发言。发言中他说到:“我的变化,关键是从思想上转变态度,想自己以后怎么办,珍惜在学校的每一点时间,争取多学一点东西,为自己以后铺垫道路。”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位学生在家长会上还讲道:“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在这个学期结束时,争取成为三好学生”。
  
  四、允许学生反复,让学生在反复中逐渐成长
  
  行为问题过多的学生虽然有改过的愿望,也希望落实在行动上,以得到大家的赞扬和肯定,但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纠正起来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出现反复的现象也很正常。上面讲的这位学生在撤消处分后,一次,由于不好意思伤同学的面子,便和他们一起逃避上专业课,在教室里打扑克。发现这一问题后,我知道他很懊悔,就让他把这件事写在交流册上,自己分析一下原因。该生写道:“那天,我犯了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原谅的错误,我和几个同学私自不上专业课,躲在班里打牌,事后我很后悔。这次错误是对我的一个提醒,不应单纯为撤消处分而做什么,而应自觉去做。我保证这是这本上记录的第一件坏事,也是最后一件坏事。请老师监督我”。
  强化理论是行为矫正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和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斯金纳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因此,只要创造或改造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改变。他称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为强化,而将利用某种刺激,使个体的行为获得巩固和加强,并使之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增大称为正增强。例如:在学生做到一个星期不吃零食后,教师以表扬的形式及时通知了家长,巩固了学生的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当个体出现良性行为后,利用消除厌恶刺激,使个体的良性行为获得巩固和加强。例如:当学生做到不迟到、上课不违反纪律后,及时地撤消他的处分,这种做法使学生增强了信心,从而继续努力。当某种良性行为达到一种程度后,强化新的行为,循序渐进,逐渐建立个体原先不曾有的良性行为。例如:学生由不吃零食——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有入团的愿望——有争当“三好生”的愿望。
  对于高中的学生,凭单一的强化方法进行教育是不够的。作为教师,除了要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还要教导他们为什么这样去做,讲清道理比讲清要求更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进行行为矫正、主动自觉地进行行为矫正。例如:学生主动给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是因为他有了进步的愿望,这是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的结果。做到这一步,行为矫正工作才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联系地址:北京外事学校1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