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师爱的时代特征与艺术

作者:张 丽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师爱对于教育工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一、师爱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师爱的意义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它是一种伟大而又崇高的爱,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道德感和信赖感,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师爱是教育教学的情感基础。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充满师爱,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才能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再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师爱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时,学生便会产生更强的依恋感和“向师性”,并由此成为学生学习、进步、转化的内驱力。教育实践还表明,师爱在后进生的转化中作用更为明显,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
  许多研究和实践也表明,师爱是不可或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52.8% 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超过喜欢知识渊博型老师的比例(31.1%)。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在此种情境下,学生会更加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因此,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在对优秀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均提出了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师爱的特征
  1.师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的专门委托,以社会要求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不是出于某种个人需求的私爱,也不在于学生形象是否可爱、行为举止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这种感情应是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深刻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某种社会目标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
  2.师爱具有平等性。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在他们心中装有一切教育对象,对每位学生负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我们每个学生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的学生。那种因个人好恶而偏爱一部分人、嫌弃一部分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具有的行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极其有害的。
  3.师爱具有广博性。师爱,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上,还体现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思想、心理、品德、情感、身体等各方面;不只是表现在课内、校内,而是体现在时时处处。
  4.师爱具有无私性。师爱,它不同于母爱,基于血缘关系,源于生物本能;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情爱,发端于异性的吸引,归之于生活的偎依。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其无私性在于它是建立在伟大事业基础之上的,是不求回报的,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和精力,所企盼的是学生的茁壮成长、早日成材,而不是为了一介私利,正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师爱具有理智性。师爱不仅包含着情感因素,还包含着理智因素。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具有超人的理智,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后进生不歧视,不操之过急,能循循善诱;还表现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上,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师爱有别于母爱,正是在于她突破了溺爱的圈子,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结合。
  6.师爱具有稳定性。由于有理智因素的控制,教师的情感不为偶然的因素所左右(如教师一时的心境,学生的某种表现),它不是瞬息即变的冲动,而是始终如一的挚爱。
  
  二、师爱具有丰富的内容
  
  笔者认为,师爱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决不是溺爱学生,而是从严要求,从严治学。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师爱的重要体现。诲人不倦、不放任自流,实质上是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的表现。
  2.尊重、信任。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要的是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不挖苦、讽刺。其次,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要从被自己批评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此,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把学生当作文化人、社会人看待,用讨论的方法、商量的口吻、启发的原则进行引导。
  3.理解、宽容。时刻想到学生还是不太懂事、不成熟的孩子,自己在孩童时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正是因为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教育、指导。
  4.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时候,只不过有的是“早慧”,而有的是“大器晚成”罢了。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学生都必须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否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工作将走进“死胡同”。但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育者对优秀生“眉开眼笑”,对中等生“不声不响”,对后进生则“大吼大叫”;更有甚者,为了教育和约束后进生,禁止全班同学与其交往,使其孤立,这实际上就是不能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教师在严格要求优秀学生的同时,应热心引导中等生,高度重视后进生,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此,必然会有惊人的收获。
  
  三、师爱的艺术
  
  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的神奇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年幼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的图象。无私奉献的师爱,往往为人们所歌颂,但爱,同样需要有艺术、讲方式。
  1.以恰当的方式传递师爱。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困难。有研究人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 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 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却仅占10%。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掌握爱的传递艺术。要让学生体会到师爱,不能操之过急,要用我们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当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和赏识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减少心中的挫折感。我们要真诚地、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对学生平时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给予充分的赞赏和肯定,全面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此必然会得到令人渴望的回应。
  2.爱而不溺,严格要求。师爱是伟大的,但在丧失了正确尺度的把握后,我们会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都视为无私的爱。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势必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这种师爱的教育下,结果只能使学生失去自理能力,失掉自立意识,丧失自强精神。在我们所谓的师爱中泡出来的这些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人格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演出许多闹剧甚至是悲剧!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要爱而不“溺”,严格要求。只有建立在严格要求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当然,严格要求要注意做到严而有格(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3.因人施爱。教育者应将爱给予每个学生,而对于“特殊”的学生——处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后进生、犯过错误的学生、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将这种特殊的爱奉献给这部分特殊的学生,往往更具有价值,因为他们是最渴望爱的人,爱也是最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转化的动力!
  4.适时施爱。教师对每位学生应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爱,然而,如果能掌握施爱的艺术,适时施爱效果会更好,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中。笔者认为,以下时机为施爱的重要契机:当学生犯了错误、产生激烈矛盾冲突时,应及时施爱;当学生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时,应及时施爱;当学生家庭生活中发生突然变故时,应及时施爱;当后进生产生强烈的转变意愿时,应及时施爱;当学生因种种原因被孤立,产生爱的缺损心态时应及时施爱。
  (联系地址:常州市育英路2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13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