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回归生活: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

作者:秦选强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一、回归生活,关怀学生的生命需要
  
  道德规范既不是神喻,也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源于人们生活交往的需要,因此德育也必须关照人的生命需要。离开学生的需要谈教育,焉能以人为本?小学德育只有回到学生需要这个本源中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地生活。
  1.关怀学生的生命需要,给学生选择权。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菜单”,引领学生自主选择德育目标,自主确定实现目标的期限,自主选择德育内容并主动开展德育实践。
  如教育学生“不乱丢果皮纸屑,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可以设计下列活动内容:①毛遂自荐,主动向班主任请缨,担任卫生监督员;②你丢我捡,主动捡校园垃圾;③自愿他律,主动请卫生习惯好的同学监督、帮助自己,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④自我教育,通过积极地自我暗示时时提醒自己,强化卫生意识;⑤结对互助,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之间相互结对,相互监督,共同进步;⑥自带垃圾袋,每天自觉将果皮纸屑等放入垃圾袋;⑦走向社会,到敬老院等地方开展清洁卫生活动;⑧承担家务,主动做拖地、洗碗等家务劳动;⑨坚持写日记,通过日记总结反思自己一天的卫生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这样,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提供学生广阔的实践平台,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2.关怀学生的生命需要,给学生对话权。
  规范、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当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规定吗?当学生与校规校纪发生抵触时,首先应该反思:我们的校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吗?多给学生一些对话权,让学生与行为规范对话,与规章制度对话,创造性地将规范文字内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律信念。如我校组织开展了“我最喜欢的学校公约”设计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出发,创意表达对学校公约的新观点、新主张,阐述删改原有校规的意见和理由,从而彻底摈弃校规中的成人化、功利性成份。
  多给学生一些对话权,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要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对话交流,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善待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发展。为此,我校成立了“交心俱乐部”,开辟出活动室,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通过辅导老师与前来活动的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出谋划策,进一步引领学生发展。
  
  二、回归生活,让德育顺应生活的本真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源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生活交往和联系,因而德育不能“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它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联系中展开。鲁洁教授指出:“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德育只有通过生活,顺应生活的本真,才能焕发活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顺应生活的本真,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
  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就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雏鹰小队,或个人,因地制宜,因“效”制宜。集体活动重在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发展;个体活动重在激发学生自主的道德体验和自我内化。我校在学生活动体验后,利用每周二晨间活动课举行“生活真奇妙”体验活动发布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开展了哪些体验活动,以及在体验活动中产生的反省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班级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深化道德认识,促使道德内化。
  2.顺应生活的本真,善于创造性地实施随机教育。
  这里的“机”指“德育契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出现的最佳教育时机。它往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学生心理的内求性,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德育契机,才能找到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施随机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地“随机”而教,而应该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随机教育意识,充分研究分析并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出现的主要集中点,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实践发现,德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学生的以下五个点上。
  (1)兴趣点。当社会或学校某项事物或某项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时,他们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热情,产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这时因势利导,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教育方法有:趁热打铁法、兴趣转移法、顺水推舟法、将错就错法等。
  (2)冲突点。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与他人发生认识或行为上的冲突时,这时学生思想斗争较为激烈,必须及时排解引导。主要方法有:软着陆法、角色换位法、行动体验法、将功补过法等。
  (3)荣辱点。学生在学校或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或者做了坏事担心批评时,思想上一定会产生波动、变化,这些波动与变化需要正视,或及时利用或及时引导。主要方法有:巧泼冷水法、激将法、正迁移法、糊涂法等。
  (4)疑难点。学生在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思想上会产生很大压力,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成功。主要方法有:目标分解法、心理暗示法、自愿他律法、重任激励法等。
  (5)习惯点。学生在参加相同内容的活动时,往往会有习惯性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提前开展针对性教育,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学生的细微变化,巧施教育。主要方法有:超前行动法、积极情绪感染法等。
  
  三、回归生活,让德育关注生活的历程
  
  鲁洁教授认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历程本身就是生活,是构成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的生活,那么教育的本身就应该充满“童趣”和“童乐”,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明天。
  1.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设计教育进程。
  我们要正视学生在年龄和心理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地设计教育进程,引领学生梯度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特殊的主观世界。我们应该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的德育总目标,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将德育目标分成若干层次,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制定不同的具体目标,做到各年级相互衔接,逐步提高;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同一年级段,再设置若干个等级,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适合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跳一跳摘桃子”。而且,我们不仅要注意德育目标在数量上的层次性,还要注重德育目标在质量上的层次性,如热爱祖国,应引导学生从“热爱自己的妈妈”开始,逐步使学生懂得“祖国就像妈妈一样抚育我们成长”,最终挚爱“祖国妈妈”。为此,我校建立了“学生行为发展信任卡”制度,即在师生互相信任的氛围中,每学期初,学生主动申请填写信任卡,自主确定本学期行为规范梯度发展的时间表,然后积极开展行动,逐步达成目标。这样,让学生自我设计教育进程,能有力地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2.重视教育过程,改进教育方法。
  我们要重视教的过程,改进教育方法,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采用集体统一和单调划一的管理及育人模式,过分强调共性制约。而对个体的教育,更多地面向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不正当行为,采用简单地说教、批评,指令性控制、矫正。学生除了改缺点,还是改缺点,缺乏成功体验,主观能动性很难激发。整个教育过程,学生从心理上只能是消极地接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外显的或内隐的闪光点,并不断地进行表扬强化,变补缺为增优,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缺点,形成正迁移呢?对此,我校开展了“哲商好队员”的评比活动。凡是某一方面表现较好或者做过好事的同学都可以自主申请参加评比活动,由学校发给活动参评徽章。同学们佩戴徽章,兴趣盎然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发扬自身优点,而且积极主动地改正缺点,并接受老师、同学及家长的监督评价。通过三个月的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正式授予“哲商好队员”荣誉徽章,并进一步开展文明行为示范活动,整个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
   (联系地址: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