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中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

作者:张 鹏




  人最大的财富、资本是健康。人最终最渴求、最需要的也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世界健康大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许多中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苦闷、自卑、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表现,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还有的是青春期性的困惑,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暗恋、早恋现象屡见不鲜,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心理不能表露,只能变为沉重的思想负担。面对当今中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可以通过以下典型的个案加以分析。
  案例1:李某,男,高一学生。父母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对其期望过高,因此李某心理压力很大,每逢考试都会有恐惧感。考试前、考试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记忆再现困难,看到题目,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住紧张情绪,因此考试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
  分析:该生的烦恼集中在学习问题上,是思想压力过大造成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学生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平常就抓紧点滴时间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睡眠质量不高,上课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当某种期望值过高时,学生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他们的情绪、心境也会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这类学生在考试前后必定会产生心理压力,考试中常常会一边做着题,一边还想着家长的期望和理想的名次,不能专心地答题,自然地就会产生应试心理障碍,最后甚至会发展到恐学、厌学、甚至逃学的现象发生。
  措施:心理治疗、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教师与家长的经常沟通上。为学生减去各种压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应试的技巧,让其学会劳逸结合。过高的期望值会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所以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一定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并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这样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因为据研究,子女的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案例2:黄某,男,高一学生。椐了解初中时有逃课上网的现象。进入高中后,上课时嗜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合群,不善言语,还时常神情呆滞,有烦躁易怒等不良现象,厌学;中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找不到其身影,晚上有夜不归宿的现象。
  分析:根据调查得知该生经常上网。这是学生“网络综合症”的具体表现。“网络综合症”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许多学生对玩电脑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学生对电脑呈现出明显的依赖症。他门玩起电脑来,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浑然忘我,乐此不疲。厌学、逃学,一见电脑就心情亢奋,反之则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或心情烦躁,一日不见电脑就魂不守舍……有什么事不愿意向身边的人说,却喜欢在网上去倾诉,久而久之,人际关系越来淡漠,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却在现实中迷失自己,容易与父母、师长等关系破裂。更多的学生因为上网,荒废了学业,玩垮了身体。究其原因,一是电脑游戏吻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体验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快乐。二是“黄色陷阱”的诱惑。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期的学生分辨能力差,拒“黄”能力差。三是 “从众”心理,好奇心强,不能自拔。
  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对他们注意监督,从严控制,引导其将注意力放在与自己成长相关的内容上面;老师和家长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共同管理;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代替虚拟世界里的游戏,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开展室外活动、实际活动,从而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学生“网络幽闭症”的发生。
  案例3:蒋某,女,高二学生。喜爱上本班一位男生,爱打扮,经常给男生写信或者传纸条,成绩下滑,家长束手无策。
  分析:这属于中学生成长中的情感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容易外露。这一阶段既表现了具有成熟一面的特征,同时还带有比较幼稚的一面,许多想法还比较偏激,这必然会反映到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从不跟老师和家长讨论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否则不是被他们误解,就是遭到批评斥责。可以说,对于异性交往的问题,学生不知所措,老师和家长如临大敌。
  措施:正确教育引导,培养自助能力。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无法回避,也无法靠简单的禁令而绝对禁止的。因此,父母和老师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建立起学生的信任感,人为地限制学生与异性正常接触的做法是欠妥的。如果学生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分,影响到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这时老师和家长应竭力帮助学生,与学生促膝谈心,让他们明白“早开的花早凋谢”的道理;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误入“早恋”的歧途,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4:张某,男,高一学生。缺乏恒心、毅力,纪律散漫,做事拖沓,同周围同学关系紧张,成绩不理想,生活中的他很苦恼。
  分析:这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导致的问题。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这些天才,都不约而同地将成功归因于坚强的意志与毅力,靠长期的奋斗与追求,所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追求成功一样,离不开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措施: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消除其自卑感,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同他人友好相处。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除了缺点和不足,还有很多优点,改正了缺点,自己肯定行!让学生找回自信,扬起生活的风帆。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有信心并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学,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并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联系地址:河南省浚县一中45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