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爱哭的高中男生

作者:袁占友




  把高中生与爱哭联系在一起,如果是女生,还可以让人理解;而如果是一个男生,恐怕就会让人感到费解了。我下面要说的,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男生。
  从外观看,他身高1.82米,在班中最高,两只大眼睛,面色白皙,绝对是个帅哥。刚入学时,我发现他很爱学习,也很懂礼貌,但就是总想家,并且一想家就哭,一遇到困难就哭。我当时认为这也难免,又不是他一个学生这样,可能刚离开家,没有住过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就好了。
  但高一过去了,班内同学几乎都适应了,而他依然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通过与他的母亲交谈得知,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而姥姥姥爷也因孙子辈中没有男孩子,对他也是呵护备至。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由4位老人接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中考过后,母亲把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因自小没有带孩子,总感到有些愧疚于他,于是对他是有求必应,甚至孩子要求与妈妈一起睡,妈妈就搂着他一起睡。这些,如果不是他的妈妈亲口对我说,不论如何我也不相信!
  至此就不难找到答案了,一个孩子从原来的一切由大人包办代替到现在的“无依无靠”,一切自理,无异于天塌下来,靠山倒了。因而当生活中再出现种种困难时,肯定是手足无措,不哭才怪呢?
  本来孩子到了寄宿制学校可以得到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克服困难,增强他的耐挫力。但是家长惟恐他受苦,于是三两天探望一次,几乎每天给班主任打电话询问情况;经常给孩子送饭到学校;还给他洗衣服或者让孩子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家长变成了全职保姆。殊不知,家长的好心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使孩子久久不能自立。针对这种情况,我告诉他妈妈,这是对孩子的溺爱,孩子已到了该生活自理的年龄了,他将来总要远离家长外出上学、工作,如果连洗衣服之类的生活小事都做不了,将来又将如何承担社会重任。我给他妈妈提出了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家长逐步减少到学校看望他的次数。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后来两周﹑三周一次,逐渐到不再来了,以便使孩子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孩子问起,就说妈妈工作忙不过来,非常劳累。如果孩子表现出能够理解家长,并说一些关心﹑问候的话,说明孩子已经知道关爱他人了,这就是一个进步和变化。二是家长帮助孩子学会洗衣服。通过家长示范和让孩子看看其他同学是不是把衣服带回家洗,如何洗等,使其认识到学会自理是应该的,并且体验到能够自理是快乐的,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这样帮助他树立起自信。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该学生果然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回家能够帮妈妈做家务了。家长很惊喜地告诉我这些情况,并且说有一次孩子竟自己煮方便面了,尽管有些生,但妈妈还是高兴地全吃了下去。
  另外,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进步,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有一次,该学生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没有考好,成绩明显退步。家长心急如焚,在家长会上竟然出现了当老师介绍学生学习情况时,家长在流泪,孩子也呜呜直哭。当时我就惊呆了,因为这是我多年教书生涯中第一次见到的情景。
  难怪孩子爱哭!
  按常理,在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给孩子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才是,没想到家长竟然也这样脆弱。事后我问起这位母亲为何会这样,她告诉我是因为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了,平时自己省吃俭用,吃苦受累就是希望他考上大学,没想到孩子的成绩这样令人失望,和别的同学比相差太多,就不由自主地哭了,而孩子一看妈妈不满意,自己也就愧疚地跟着哭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问家长是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重要,还是学习成绩重要?她说都重要。我再问她哪一方面更重要,家长回答当然是身体与心理健康更重要了。于是我接着说,既然如此,那就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为此,家长要作表率,要抓住机会做出榜样;要使孩子认识到,考试成绩有好有坏,有升有降,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正视它,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家长逐步这样做了,始终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妈妈对他很有信心,并且对他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夸奖,从而使孩子从妈妈这里得到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即积极的心理暗示。时间久了,该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树立起来了,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并且比较稳定了。
  当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了,学习进步了,自信心找到了,就不会轻易地哭了。
  也许这是一个特例,但给了我们诸多思考,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要提醒家长:
  1.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应只由隔辈人承担,父母应介入或应以父母为主,以免隔辈教育中的溺爱而产生负面效果。
  3.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因素、人格因素是否健康和谐。
  4.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如要求孩子正确对待挫折,自己应先垂范。
  (联系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 07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