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矛盾与困境中的学校德育建设

作者:刘连亮 黄 艳




  德育在当今学校工作中的开展颇有“轰轰烈烈”之势,却难有“扎扎实实”之效。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扭曲”的评价,加上社会风气某种程度的恶化,造成了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致命尴尬,使学校德育常陷于苍白无力的窘境。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不良风气步步浸淫校园的今天,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建设,是对学校社会良心的拷问,是一个学校对自身文化品格的关键性选择。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态度,关乎一代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关乎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面临种种的矛盾与困境,我们的德育应高扬社会的主旋律,用校园强势文化占领主阵地。
  
  一、坚守德育理想——保持德育的高立意
  
  学校德育的“高立意”就是对德育理想的坚守,通过这种坚守,保证学校主流文化环境的良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理想主义抵制功利主义的德育观
  在一些高中甚至在一些重点高中,教室里张贴着这样一些励志劝学的标语:“今天吃苦,明天享受,今天享受,明天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识改变命运,拼搏改变人生”……还有的教室从高一就挂起了高考倒计时牌。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口号式的“为祖国而学习”显得空洞的话,那么当今这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德育观是否也应引起德育工作者的警惕?我们痛心山区放羊娃那“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狭窄人生怪圈;何曾想到,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无非是“上学——读好大学——找好工作——娶好媳妇——生娃”的路子,不过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代版罢了。这种庸俗的读书功利论调在社会上流行有其现实背景,但在校园中大行其道却是学校德育的悲哀。
  学校德育必须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保持德育应有的理想色彩。只有追求真理,才能找到求知之乐;不尚浮华,方有独立之思;志存高远,才有可能越过现实的羁绊,坚定而自信地走向未来。
  2.用民族责任感抵制萎靡的流行文化
  上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代青年学子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如今当国家终于走向繁荣发展之路时,校园中却再也听不到对国家民族的忧患、对社会人民的关注之声了。前几年流行的另一首“毕业歌”颇能代表一些学生的心态:“谁将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这种多愁善感、沉浸在个人小天地中的浅吟低唱,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吃、穿、住、行的一整套所谓现代的追求。韩国青年学生虽也染发、奇装异服,却普遍有相当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比较而言,中国孩子却普遍缺乏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
  学校德育在主流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在爱国主义、民族责任心的激发上,所做的工作是不够的,基本上是放开时间、空间,让流行文化长驱直入。如果能做到坚守主流文化,就会和流行文化构成多元的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学校德育不应缺少这一环。
  3.坚拒歪风邪气的侵袭
  沿着功利主义的路,有些学校走得更远。媒体披露的高考舞弊案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串通的作弊。学校本应是社会基本道德的维护者,却为了一点点社会声誉及与之相伴的经济利益,抛弃了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公正等准则,这种社会道德的沦丧令人触目惊心。
  目前教育界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固然与大环境相关,却也与学校对自己文化品格的放纵不无关联。无论社会如何转型,无论流行文化或不良风气如何冲击校园,学校德育也不能媚俗,在价值观念上不能“降格以求”,去迎合所谓“时代的变化”,而是要坚守自己的德育理想,始终把爱国主义、责任感、奉献精神、奋发意识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传递下去,把真善美的弘扬作为自己基本的义务。否则,就是学校对自身社会价值的严重否定。
  
  二、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确立德育的适当起点
  
  1.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是用各种手段达成理解规则的过程。为什么需要规则?面对规则,我应该怎样做?这是学校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意识时的几个关键句,其中包含着一个对规则的理解、认同、尊重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自觉(悟)——自制——自愿”。
  自我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引导学生做遵守规则的主人,而不是被看管的奴隶。学校的“学规”可谓多矣,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都做出了要求,如果不能达到人与规则的融合,规则就只是形同虚设。而我们德育的目的是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人与规则的高度融合。
  自我教育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有所领悟,达到提高认识、改善行为的教育目的。
  2.强大的主流文化促进过程
  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军事化、量化的管理可能是造成学生无视规则的真正根源。管制的正向结果是形成习惯、变为自然,负面结果却可能是脱离管制后就越加放纵甚至肆无忌惮。德育的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
  学校应承担起组织者、促进者、管理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规则的维护者和违规的惩罚者。这一角色的转变需要观念的更新。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启发人生思考——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文明。以此反观学校乃至家庭教育,忙忙碌碌中,有谁想过什么是孩子的幸福?一方面,成人的社会窄化了幸福的含义,同时也封闭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感受人生乐趣的多种渠道。作为学校,我们是否有责任反问自己一声:为什么?我们要带孩子们去哪里?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思考人生问题的能力,在他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应该启发他们思考的热情,提升他们思索的高度?一个不努力去理解生命意义的人很难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以此关照我们的学生,他们会寻求幸福吗?有能力感受幸福么?
  德育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系列话题,包含以下几个问题:关于“爱”——学会在奉献中获得爱;关于幸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于创造——在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摆脱孤独感。其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深刻的生命意识,提高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养成思考生活、思考生命的习惯,在个人价值的奉献中,在爱的阳光的播撒中,在投入生命的创造中,去体验幸福,去超越日常生活的浮躁,去超越琐屑的个人得失,战胜难以抚慰的孤独感,营造一片安静的精神家园。这是学校德育应具有的内涵。
  
  四、训练生活技能——体现德育的时代气息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走向人生大课堂的预科班,学校的德育应融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交礼仪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筹划、主持、操办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元旦联欢会、足球比赛、拔河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公寓管理、校园管理,如成立食堂就餐纪律纠察小组,维护就餐秩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百行以德为首”。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在矛盾与困境中,我们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增加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尽快建立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充满生机的德育体系,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贡献。
   (联系地址: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