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做永远的激励者

作者:李旭山




  我愿做一名永远的激励者。精神力量是无穷的,用无穷的精神力量去激发精神劳动,一定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奇迹。在我的心目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燃料充足等待起飞的火箭,设法点燃火箭就是班主任永恒的追求:使学生永远处于乐观向上、自信奋进、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
  我不愿被人称作蜡烛,只做一次性的能量发挥;我不愿被人称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不能点燃别人;我不愿被人称作蜡烛,燃烧之后却换来无动于衷的黑暗;我不愿被人称作蜡烛,流着泪去“照亮”别人。我愿意激励学生自己燃烧起来,像原上的野火永不停息;我愿意激励学生蓄积能量沸腾起来,就像地下的热泉喷涌不止。
  我也不愿做园丁,剪短生命力旺盛的枝条,使其像弱枝萎叶一样缓慢生长;我不愿做园丁, 无情地剪掉旁逸斜出、追逐阳光的生命个性,追求整齐化一;我不愿做园丁,用自己的意志摆布可怜的花草,只把花草当作供人欣赏的玩物;我不愿做园丁,手执机械重复地工作,自己却成了重复而机械的工具。我愿意清除周围的杂草,给园中的生命制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愿意合着时间的节拍用心来感受生命的自然律动、生命的顽强与脆弱;我愿意呼风唤雨锻炼这些生命,使其茎骨健壮,昂首挺立,根须发达,吸取更深更广的营养。
  我不愿被人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愿去克隆一些标准化的生命,学生也不可能按我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灵魂;我不愿被人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愿加工一些没有灵魂的产品,我自己灵魂的空间却在不断变化;我不愿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公式和数据砌筑起来的作品却不能与人相互交流。我愿不断拓宽自己的灵魂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我愿和这些年轻的灵魂进行广泛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特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并在交流的享受中焕发精神异彩;我愿意以我的真诚去理解那些沉默的灵魂,鼓励他们解除心灵之门的戒备,从而与更多的灵魂畅快地交流;我愿意用我的热情为那些孤独前行的杰出灵魂呐喊助威,也为那些在孤独中消沉的犹豫的灵魂呼唤,使其振作奋发。
  将教书育人的精神劳动比做蜡烛、园丁、工程师,是形象了许多,然而,如果你像蜡烛、园丁、工程师,还会感受到你的对象给你的精神享受和乐趣吗?难道我们这些教师不需要提高,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难道我们学成师范,就可一劳永逸,像蜡烛一样只做消耗性的单向奉献,像园丁那样拒绝对象的需求和表达欲望,像工程师那样制造沉默的作品?只有你成为激励者,用你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去感染和鼓励学生,才能体会到这些年轻生命的激情、智慧和向上的气息,使你这个激励者也受到激励。激励的永恒动力不仅来自于责任、来自于自身激情,更来自于激励起来的学生对你的感染、对你的启发。因而,一个激励者同时也是激励的受益者。只有激励者才认同学生给予你的智慧和激励,才相信学生一定能超过自己,因而才可避免为做蜡烛而没有足够能量的窘迫,为做园丁而遭到反抗的恼怒,为做灵魂工程师而缺乏智慧的尴尬。初出茅庐者也许没资格充当灵魂工程师,反能成为一个热情的激励者;年事偏高者也许担心自己做蜡烛的能量将尽,然而却可成为睿智的激励者。
  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内容已不只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东西,人文化、感性化的东西也被当作了教学内容,情商开掘占有了和智商开掘同样重要的位置,因而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感性化色彩。以语文新教材的选用为代表,充分显示出目前教学中对个性化劳动的尊重,对不同情感方式、情感态度的欣赏,对主体精神、人格魅力的推崇。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感的培养成了教学的目的。如初中新教材中的《猫》、《乡愁》、《闲情记趣》、《记承天寺夜游》、《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高中新教材中的《断章》、《逍遥游》、《再别康桥》、《我的空中楼阁》,无不突出情感教育这一倾向。新世纪教育的核心逐渐由制度性的课程转变为体验性的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化创造才能成了教学的最重要任务。
  因而注重教学的双方互动、双向交流,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因而教的主要形式也由单一的传授型转向激励与传授并重型。于是激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会显示出更大的效力,激励使互动交流畅通无阻,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如朝辞白帝的轻舟,劈波斩浪,成功穿过万重山,奔向智慧的海洋。新世纪教师的特点、教师的使命用任何旧的说法都无法描述,而激励正在创造奇迹,激励永远能创造奇迹。
  (联系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