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试论系统论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应用

作者:张明佐




  
  
  现代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体制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规律性等特征。班级管理体制的现代化、科学化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奠基石。在工作中,我们尝试将现代系统论与班级管理体制相结合,希望探索一条班级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子。
  一、班级系统的结构
  班级系统是指在一定教育环境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体系及其运行过程。班级系统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实体。班级系统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班级主体系统
  班级主体系统构成要素是人或人的组合。按照职能不同,班级主体可分为三类:
  1.主导角色,班级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和具体实施者,在这里指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沟通师生情感,联结科任教师以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纽带,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系统的主导角色,直接决定班级系统的状态稳定、关系调节以及运行状态的好坏。
  2.团体角色,指班级系统中不同形式的学生组合和组织形式。团体角色有固定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兴趣小组等,也包括不固定的学生群体。团体角色构筑成班级系统的基本框架,直接关系到班级整个系统的稳定和运作状况。
  3.个体角色,指单体学生。学生既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个体角色是班级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个体角色的素质制约班级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个体角色的内在动力的激发是班级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
  由各种角色组合构造的班级主体系统,是整个班级系统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其发展和变化不仅是导致班级系统嬗变的直接动因,也是班级系统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最显著标志。
  (二)班级规范系统
  在班级系统中,班级主体的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这些规则和程序的综合构成班级规范系统。按照形态和作用方式不同,班级规范可分为两大类:其一,制度规范,包括《中学生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等。制度规范的确立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班级主体的活动必须服从整个班级系统的运行。其二,道德规范。所谓道德规范,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调整各教育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与制度规范不一样,道德规范的作用过程不是强制的,而是依靠班级系统内舆论和教育行为主体的内在信念来实现的。
  (三)班级文化系统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系统内各类教育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情感倾向、审美情趣以及形成的心理氛围的综合。价值判断是指班级系统内主体共同的价值指认和共同的评判标准。价值判断在班级文化系统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决定和影响班级文化系统的其他部分。情感倾向是指班级系统内班级主体在情感上的认知和趋同,它是班级文化中最具感性的一部分,具有强烈、多变、模糊等特点,情感倾向导引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的构建和班级系统的形成。审美情趣是指班级系统内班级主体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统摄力和创造力的整合与提升。审美情趣在班级文化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审美情趣高雅与否表现出班级文化品味的高低。审美情趣越多元,班级文化整体越丰富。
  班级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班级主体的行为过程,也是班级规范确立和清晰化的过程。班级文化与班级主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班级主体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班级文化的影响,而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是在班级主体的行为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班级文化同班级规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班级规范为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学意义上的基础;另一方面,班级文化为制度规范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心理认同和思想基础。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班级系统的内在结构图示如下:
  
  二、班级系统的构建
  
  在系统论层面,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班级系统的科学化构建和管理。
  (一)班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班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使班级系统良性运行,班级管理体制必须从传统的平面式管理向立体式管理转变,从静态型管理向动态型管理转变。转变的根源在于班级体制的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核心,组成班委会,对班级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作为教育主体,系统结构的主体—学生,在管理体制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被管理者地位,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班级系统的构成要素—学生,必须作为教育主体在班级系统运行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由过去“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在实践过程中,承担实验任务的高一(1)班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实行值日班长制。每位同学轮流值日,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一方面,淡化班主任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一改过去“一言九鼎”、树立权威的作风,而代之以冷静分析,认真观察,以期对班级的每位同学作深层次了解;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参加管理,在管理中约束,在管理中教育,在管理中改善,在管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第二步,实行班委会轮值制。在班委干部选举中充分体现民主,真正选出同学们接受的、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才能的班干部。班委会有两套班子,每套班子轮值一个月,在轮值管理中既展开竞争,又进行合作。每学期班委会改选一次,在动态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观念,力求实现以自我管理为主,主导管理与主体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第三步,弱化班主任的显性作用,强化班主任的隐性影响。在自主管理体制中,班主任要由过去的直接干预变为在运行方向上进行导引、指点和帮助。为配合学生自我管理,班主任设立班委定期交流制度,让干部分析班级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在交流会上,班主任作指导而不作决定,提创见而不专断,在民主氛围中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在班级开展重大活动时,班级系统运行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班委会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班主任由显性作用转为隐性影响,担当着咨询员、指导者的幕后角色。
  (二)班级运行系统的构建
  班集体的良好发展在于班级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班级运行系统的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沟通环节是否畅通明达,师生间、学生间信息输出、转换是否明确无碍。在实验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确立师生间相互竞争交流反馈机制。
  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了解离不开信息反馈。反馈的信息不仅仅突出班级整体,更要反映每一同学内在心理的变化。在把握整体中了解主体,在了解主体基础上分析整体,更有利于班主任做出正确决策,选择科学方法,进行合理引导。我们在班级设立管理热线信箱,对班级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失误、同学的要求等都能作快速反馈,有利于加强师生间在管理环节上的沟通。我们还设立中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班级学生个体的心理障碍,不良心理状态如忧虑、挫折感、悔恨、嫉妒等进行合理疏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力求中学生能有个健康、稳定的心态,从容地走进社会,积极地开拓人生道路。教师教育与学生自身教育要求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建立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常态沟通有利于班级系统的正常运行。
  2.确立学生间相互合作氛围。
  班级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学生间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展开小组间全方位、多角度竞争,从学习、守纪、生活、参加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量化评估,刺激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另一方面,我们又开展一系列真情回放、爱心奉献等活动,在注重竞争的同时,注意培养团结、合作的班级整体氛围。学生间沟通与交流氛围的塑造,不仅有利于班级系统良性运行,更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戈尔曼博士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决定于他的智商,更取决于他的情绪智商。在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情绪智商的开发,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创设团结和睦的学生间的群际关系,力求班级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班级文化系统的构造
  班级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它以文化传播,德行养育为核心。所以班级系统的实质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动态系统。班级文化系统的构建对班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在工作中,我们从这几方面着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
  创设班级文化,首先必须挖掘教育主体自身的文化意识,对自身内在形象、追求作一文化定型。我们要求学生设计自我形象,将自己的姓名、理想、追求、爱好等文化元素浓缩在一张图案上,定格于有形线条中。一方面通过设计自我标志,增强自我认知意识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理想教育,升华自我形象,提升文化品味。
  2.创设班级的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离不开外在环境的渲染。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班级每一角落都充满文化气息。我们张贴名人名言,设立小小图书馆,甚至在班级卫生工具的摆放处,我们也标明“天降大任处”,以在劳动教育中显示出文化教育的意义。
  3.开展文化团体活动。
  班级文化要在文化活动中激发、创设。我们创办了《听潮班报》,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学生阅读、赏析;我们创办了“望月诗社”“听潮文学社”,以鼓励学生创作,探索人生真谛,思考社会问题;我们还开办了一系列文学、音乐、美术等讲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味。
  我们还注重学生心理氛围的营建,情感倾向的引导,以便在理性层面上激发教育主体的感性认识,在高雅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联系地址: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