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德育应该从“心”开始

作者:王春华




  新的学年开始了。开学典礼上,校长走上了讲台。和以往不同的是,他没做长篇报告,而是讲了以下三个故事。
  
  故事一:感恩
  有一次,我在美国的一个小镇的火车站候车,看到有三个黑人小孩围在一起写些什么。出于好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原来,三个孩子在纸上写些诸如:“我今天很高兴,因为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妈妈陪我散步”之类的话。看了这些,我就更纳闷了,这些都是每天家庭生活中很琐碎的事情,写下来干什么?我便问:“你们写这些干什么?”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认真答道:“感谢妈妈啊!”我又问:“你们经常这么写吗?”小一点的那个孩子说:“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的功课。”这时,最小的那个孩子双手托着腮,嘟着小嘴问两个哥哥:“今天妈妈还帮我们做了什么?”哦,我终于醒悟了,原来三个孩子都在感恩,感谢他们的妈妈为他们做的一切。我明白了,感恩可以如此简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感恩;感恩又是如此真切,看看孩子们那专注书写的神情和不容置疑的回答,便能体会得到。
  
  故事二:秩序
  在德国,有一天几位中国留学生坐在一起聊天。谈起德国人做事的态度,有的说,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甚至达到古板的地步;有的说,我才不信呢,在这样一个竞争开放的社会,谁还会那么死心眼。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人提议不妨做个实验。怎么做呢?最后大家商定做这样一个实验:趁行人不注意时,在公用电话亭的两个话机上分别贴上“女士专用”和“男士专用”标签,然后大家躲在暗处观察德国人会有何反应。结果,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在“男士专用”的电话机旁排起了等待打电话的长龙。当然,都是男士,尽管旁边的“女士专用”电话好久都是空着的。这时大家都信服了,认为德国确实是一个遵守秩序的国度。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智慧的民族性格,才使德国成为一个强国。
  
  故事三:方法
  巴西总统卢拉,自幼家境贫寒,但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进取的精神完成了大学学业,拿到了律师资格,成为了一名专门为工人、贫民争取权益的工会领导人,直到最后当上了巴西总统。
  有一次,卢拉总统到一所学校参加一个学生朗读活动,他为学生朗读了一篇课文叫《我的一生》。朗读后,有一位学生问他:“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总统的回答让大家很吃惊,“是邻居巴贝尔”。接着,总统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回他的父母都外出了,要好几天才回来。父母把一个钥匙交给了他,告诉他要保管好钥匙并照顾好自己,卢拉点点头答应了。但不幸的是,卢拉还是不小心将钥匙弄丢了。他思考着怎样才能进入家中,“从窗子爬进去,那当然要把玻璃打破。”“还是从门进去吧,只好换把锁了。”“噢,还是从房顶上爬进去好,只要掀几块瓦,然后又可以盖上。好主意!”卢拉想到后马上就行动。他从邻居家借来了梯子。正准备爬时,巴贝尔先生走了过来,问他想干什么,卢拉说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巴贝尔先生制止了卢拉的做法,并问道:“你想尽办法了吗?”“我想尽办法了,我想到从窗子、从门进去,但都要破坏东西,所以我想从房顶进去是最好的了。” 巴贝尔说:“你真的想尽办法了?”卢拉点点头。这时,巴贝尔抚摸着卢拉的头说:“孩子,你还没想尽办法,你至少还没问我呀。”说着,巴贝尔从口袋中掏出钥匙,交到卢拉手中,说:“这是你父母离家时交给我的,就怕你不小心丢了钥匙进不了家门。”总统的故事讲完了,但同学们还沉浸在对故事的思索中。最后总统说:巴贝尔的“你想尽办法了吗?”这句话对他影响很深,以至他后来成长的道路直至现在当总统,每遇困难时,他都要问自己“你想尽办法了吗?”
  
  一、故事引起的反响
  
  学生反响:同学们都说,这个开学典礼跟以往不同。以往开学典礼都是校长在台上给大家作报告,照着写好的讲稿念一遍,虽然讲得有道理,但显得生硬、不亲切,而且都是大道理,觉得离生活很远。而这次校长的讲话,很随和、很亲切,就给我们讲故事,故事讲完了,道理也明白了。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寓意深远。
  教师反响:教师们普遍说,真想不到校长会来这一招,既新鲜,又易使学生接受。而班主任们则认识到,自己平时在班里讲话,特别是班队活动课要改改形式,不能老是总结、表扬、批评。如果开个故事会,让同学或教师讲讲故事,不是也很好吗?寓教于乐!
  家长反响:有部分家长向班主任老师反映,这个周末孩子回家好像一下子懂事多了,又是帮助做家务,又是念叨着要感恩什么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开学典礼上校长给他们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孩子很感动,所以要见行动。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打电话给校长表示感谢,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好。
  
  二、故事引发的思考
  
  1.德育要“贴心”。
  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避免空洞说教,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把正面的道理推向了学生情感的对立面,使他们产生反感。同时,贴“心”还意味着开展德育活动,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较感性、易直观,所以像讲故事这样的活动还是比较适宜的。总之,德育要联系生活,使之亲切、真实、感人,这是“贴心”的关键。
  2.德育要“安”心。
  德育即引导。“安”心就是德育要用欣赏和激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而不是总用批评、指责、惩罚的方式对待学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喜欢用“老虎来了”或“狼来了”之类的话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甚至拿“我不要你了,把你扔掉喂狗去”之类恐怖的话来教育孩子。到了读书懂点事时,又常常用各种规章或惩罚条文来提醒学生,有些家长或教师甚至干脆对学生动起粗来。这种“不安”的教育,势必对一些学生造成伤害,或者使他们变成了“小绵羊”,谨小慎微,一旦真老虎或狼来时,便成了强者的果腹之物。
  3.德育要“动”心。
  德育即内化。“动”心就是德育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动、感受和感恩。这种“动”心,必须有载体,可以建立一个“1234工程”。“1”就是每一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要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就有四五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每周写两篇日记,一篇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过程,写出内心感受,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也使别人快乐;一篇是写使自己烦恼的事,也写出过程、感受,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是过去的我,一是现在的我,一是将来的我。这三个“我”,可以分别在初一、初二和初三时写在纸上,作为校史资料保存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4”就是寄四封信。每年都有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在这四个节日,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教师的教育之恩。同时,也汇报自己的学业,展望自己的未来,这是非常有效的展现亲情、师情的方式。
  (联系地址: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