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72个“死”字不是那么简单

作者:张 波




  前不久,《咬文嚼字》主编赫铭鉴先生到南京为34中的学生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在一个学生600字的作文里,出现了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赫先生认为这是“语言贫血症”。这话被国内各大报纸转载。对此,笔者是赞同的。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认为事情不是这么简单——72个“死了”是学生现阶段心理压力的生动写照。时值新课程改革时期,这种现象应引起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警惕。
  “心里烦死了”折射出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是学生心理极度焦渴的真实写照。一次教育交流会上,一个小学的校长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名班主任带领学生到一个不起眼的游乐园中玩耍。学生很高兴,老师也感到很高兴,便问一名学生为什么玩得这么高兴。学生说:“我从来没有进过游乐园。”学生的回答让人深思。本来,当地游乐园的设施很齐全,价格也不贵,但是,学生家长却抽不出时间(或者根本不想)来陪他们的孩子玩一玩!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周末除了补课就是相当于补课的“兴趣活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远离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小学生,就是中学生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回归学生,回归学生的生活。可是,这种理念在实践层面基本上被考试等评价手段替换了。学生为了成绩不得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功课紧张死了”是学生的主体生活——学校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国从提倡素质教育开始,学生的负担就是教育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但是,这些讨论并没有收到什么实质的效果。比如前段时间,经过激烈的讨论,中小学的数学奥赛被叫停了。但是,问题的实质是,虽然表面上取消了数学奥赛,但是在一些重点中学的招生中往往还是要看数学奥赛的成绩。于是,数学奥赛摇身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数学奥赛继续进行。这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原来在学校开展数学奥赛辅导,现在都搬到了校外;以前学生每周集中学习一次就能达到效果,现在要学习两次甚至更多。现在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正常的功课之外,就是学习各种“奥赛”,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参加特长培训等,这已是共知的事实,其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反感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习生活。
  其次,笔者认为,该学生还值得表扬。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该生选择了比较合适的释放压力的方式。虽然我们不赞同学生依靠“作文”来宣泄自己的压力,但是,假如学生没有采用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压力就会在他身上越来越“重”,最终可能导致学生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等来解决,那岂不是更糟?而且,如果老师稍懂心理学知识,那就会在这篇作文中敏锐地发现该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教育要从细节入手,回归学生的生活。赫先生以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在72个“死”字中看到了今天学生在语言文字功夫上的欠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联系地址:重庆市巴蜀中学4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