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文化在熏陶,不在教

作者:夏 欣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著有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及系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文学杂谈集,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2001年被天津大学聘为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曾就读天津四友小学,天津第41中学,天津塘沽中学,高中毕业后曾通过中央美术学院初试复试,后被招进职业篮球队。先后在天津市书画杜、天津工艺美术厂等单位从事绘画和教学工作。1978年以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记者:你作为文化界的多栖艺术家,近年开始介入和参与在理工科大学办人文教育。请谈谈你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来龙去脉?
  冯骥才:坦率地说,我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人“工具化”,教育的目的是把人最终塑造成社会的工具,不重视人本的、人文的教育。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心灵、人的品味和情趣是非常重要的。以往我们讲人生观、价值观,更多强调的是道德层面上的东西,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开放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碰撞,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各种客观要求,包括一些经济政策、手段,客观上给人的价值观、给下一代的教育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我们讲扩大内需,是要使国家增加收入,把经济搞得更活。但是扩大内需就必须刺激人的物质占有欲,这自然会影响到价值观。这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非常尖锐。当然,社会本来就是在方方面面力量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问题是教育对这些现实问题并没有多少针对性。21世纪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我们,世界各国都是如此,都需要走文理融合的路子,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发展教育应具有这种战略眼光。
  人本的、人文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整体的。它与知识的教育不一样,知识教育要靠灌输,人文教育只能靠熏陶。比方说人们对音乐、绘画的审美,对色彩的感受力,都与视觉环境、声音环境有关,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应该被纳入教育的范畴,但现在学校教育根本谈不上顾及这些东西,有的学校教室上着课,耳边操场上乱糟糟的噪音……一些重要的人文因素并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记者: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发展目标层次还不够高,也说明现代社会仍缺乏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
  冯骥才:现代社会是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孩子们从小就被流行文化统治,从动画片到一切商业文化, 人们的文化食品可谓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天天能把人埋到文化里,但几乎都是些文化快餐。它主要来自两个巨型“供应商”,一是报纸,二是电视,全是媒体,当然还有网络。现代传播技术使信息、知识、文化有了最便捷、最广泛的传播渠道,所有人想要的,媒体上都有。如果看小说费劲,还能把它改成电视剧,赏心悦目地捧给你瞧。但媒体也是企业,它也要赚钱养活自己,还要和同行竞争。这就必须有卖点,制造新奇,要有很多道菜,一切意外的、刺激的、新奇的、有趣的和独家的多是媒体的卖点。媒体文化也是商业化的、快餐性的、一次性的、消费性的。应该说当今不少粗鄙的文化食品,也都是由各种媒体提供的,各种时尚往往是商业陷阱,靠商业炒作出来、制造出来的。有的学生并不懂,认为这就是新潮,要追逐,要学,从服装到发型,从书包到鞋子到手机。一些媒体热衷把演艺界的年轻人炒热,炒作成名人,炒成“巨无霸”,年轻人就把他当成偶像和时尚,来模仿追求。最典型、最极至的就是贝克汉姆的发型。可他们不懂,这些模仿根本不是个性,更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记者:流行文化的泛滥是全球性的问题。
  冯骥才:我想文化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把戏。因为美国在经济上是霸权,是一张王牌,所以整个西方要搞全球化,必须要按照它的游戏规则,进入它的范畴才能交易,这就要逼着你推行它的商业文化,而且是强势。它推行起来自有很多卖点,像体育明星、动画片、麦当劳简直是无孔不入。
  五四运动打开国门的时侯,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是可以挑选的,基本是精英文化。而我们现在搞改革开放,国门一开就是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化经济跟进的是商业文化,不是高雅艺术,是没有经过挑选的俗鄙文化。这个文化因为有数十年商业文化的经验,其市场特别大,也特别有魅力,符合人的需求,很难抵挡。
  记者:光靠教育单枪匹马来对付也很难奏效。
  冯骥才:这需要整个社会有很强的引导的力度,坚决地、理直气壮地讲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但现在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在强调发展经济和高科技的时候,常在文化方面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还有忽视我们的文化财富的问题,搞房地产开发的很少注意城市的文化功能、文化个性;在教育方面,则表现在忽视立体的人文的东西渗透,只重视理工科、科技知识的传授。因而我们常常感到现代社会人的文化视野越来越差了,差到认为孩子们只要掌握了高科技将来就行了,这就使孩子们的文化视野更差。其后果之一就是使孩子们太工具化,许多人生能够感受、能够享受到的东西 ,他们不懂,也无从感受,而孩子们的精神迟早会组成整个社会的精神。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真的是缺乏研究,利用得也太不够了。这特别需要领导层看到这一点。进入知识经济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决策层、领导层将来要从理工科学生中产生,如何影响学生的人文视野尤为重要。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国过去有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明,那么我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时候,应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怎样吸引人们关注自己的文化?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不能把大力发展的目光都放在经济方面,等那些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成长起来以后,问题会更大。
  记者:这就是这些年来,你在文化研究和城市文化保护方面坚持不懈努力的原因?
  冯骥才:我搞民间文化读本、搞旧城的文化保护等等,就是要引起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总有人认为我是一个回头看的人,总是面对过去,喜欢古老的民俗、古老的文化,一些旧建筑、老房子,越破我好像越喜欢。实际这是一个误解。我觉得越是现代的人,他越应尊重自己的历史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博大,要想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和继承,必须通过教育。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只有把传统文化的保护渗透到教育当中,才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本出路。
  我们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和审美已经很差了,差到几乎使民间的东西成了另类,而它本来是可以成为主流文化的。日韩两国这方面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饮食、服装、电视剧都是自己的东西占主体。
  我到日本提出去迪斯尼参观,对日本朋友说,不是我有童心,而是要看一看美国文化把你们侵略到什么地步。可看了之后我才发现迪斯尼已经被日本化了,讲的都是日本的故事,人物穿的是日本的服装。大阪人说,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把迪斯尼完全日本化了。他们把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再看看从世界杯足球赛到亚运会,韩国人多么团结,其中最大的凝聚力就是来自本国文化。在我国台湾,无论与内地政治有多么大的分歧,但人们在文化上的情感是一样的,五千年分分合合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文化仍然不分彼此,春节都必须全家团聚。
  记者:于是你想从优化环境上想办法,在天津大学校园建人文馆舍,为理工科大学生创设一个文化熏陶的环境?
  冯骥才:这首先因为天津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巩固发展特色学科优势的同时,想要有意识地加大人文学科的建设力度,营造文理渗透交融的校园环境,这个想法很吸引我。
  我真正要做的就是有意识的文化熏陶这件事。知识是可以教的,但文化不同,它不能靠教,只能靠熏陶。所以这几天学校就要开工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将设立文学、艺术、文化3个研究室,建立美术馆,办人文图书馆,培养研究生和开展国内外各种学术研究交流活动。这个研究院的文化品位应该相当高,它是一个“场”,一个高品位的、一流的“文化场”,要散发很强的文化气息。学校轮番搞画展、音乐会和文化讲座,搞直接见面式的高层次会议,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当代最好的中外艺术。美术馆要展出最高档次的精美的艺术品,要把国内外最好的艺术家的一流的艺术搬进去,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平面设计,还有民间文化,包括文物、民间文化精品展示,既对校园内师生开放,也对社会公众开放。
  记者:这些高雅艺术的潜移默化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
  冯骥才:最直接的效用就是要能够对付庸俗文化。文化的最大的敌人是庸俗,它比无知更可恨,无知就像一个鲁莽人,庸俗就一像个油滑的人,油滑的人更可怕,因为无知还可以教化,一个人要是油滑就难办了。
  所以现在我做的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方面的工作,都与之相关,主要有四件事,第一,做一次民间文化最大规模的普查;第二,与天津大学一起办好人文艺术研究院;第三,搞创作;第四,做好其他社会兼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