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一位台湾班主任心理咨询的生动案例

作者:杨忠健




  2005年1月,笔者到台湾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曾经到新竹忠信中学访问,学校负责人送《凡人凡语》一书,回来后拜读,发现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咨询案例,介绍给大家。
  案例:
  一个学生有一些偏激的钻牛角尖的想法,不是局外人所能够洞悉和理解的,更不是几句安慰的话、开导的话、说理的话就能解开他的心结的。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室对这样的学生往往也是无能为力。佳佳在班上很优秀,成绩名列前茅,但她请假次数太多,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联系,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原因。佳佳就是烦,不想上学。她烦躁敏感,经不起一点刺激,情绪变化很大,一点小事就会引起她的强烈反应,很容易落泪。从这些表现看,她具有躁郁人格。
  同学们不容易接近她,班主任老师安排几个活泼的同学刻意接近她,但效果不好,渐渐地同学们也疏远了她。
  班主任老师多次与她的母亲接触,发现她母亲也有类似的人格,有时说起话来入情入理,有时又偏激得不可理喻,使老师想到了佳佳行为的遗传可能性。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和佳佳进行了愉快的谈话,谈到她的母亲,她说母亲爱她,对她期望很高,只是她从小就不了解母亲,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母亲满意。母亲要求她很严,功课好了还要好,但再好也得不到嘉许,她几乎动辄得咎!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通过谈话,班主任老师找到了佳佳偏激行为的原因:遗传基因加上母亲平时的行为模式,造就了今天的佳佳。老师深知,要改变她的母亲是不太可能的,只有改变年轻的佳佳。
  班主任老师要为佳佳积压已久的消极情绪找一个出口,找一个了无痕迹、不至造成伤害的出口,就像用小地震释放能量,以减少产生大地震的可能。老师根据这个原理,不再给佳佳说教了,因为说教在这种情况下毫无作用。老师推荐了一些推理小说给佳佳看,然后和她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个性,哪种个性的人受人喜爱,哪种个性的人惹人讨厌,什么样的人容易上当受骗,什么样的人会害人。这类书看多了,佳佳脑子里装满形形色色性格的人,易怒的、深沉的、阴险的、偏激的、善良的、多变的。然后老师和她一起到现实生活中去找,看有没有类似的人。佳佳竟然发现自己就是那种多变的、易怒的、不招人喜欢的人。她开始讨厌自己的个性,她努力去改变自己。
  遇到不满意的人或事,佳佳不再自己生闷气或发脾气,她会去分析对方为什么这样做,是否值得原谅。回到家里,她也不再敌视母亲,反而体谅母亲躁郁的苦恼。佳佳变得可爱多了。她停止了药物的治疗,她替自己躁郁的个性找到了最佳的出口,就是以了解别人来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她从了解别人中悟出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分析人性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甚至将来准备要读心理辅导系。佳佳的改变,最高兴的就是她的班主任。一位有爱心的老师,改变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真的很伟大!
  评析:
  躁郁人格的特点是情绪状态自发地交替起伏于高涨与低落两极之间,高涨时兴奋愉快、充满信心、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容易受激惹。几天或几周后,又变得抑郁寡欢、无精打采,认为一切事情都困难重重、毫无希望,如此循环交替,周而复始。这种情绪和抑郁是内源性的,与外界影响无关,外界因素只可能起诱发作用。
  在本案例中,班主任能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及其家庭,采用心理学的方法,不拘泥于谈话这种心理咨询的常用方式,巧用阅读,矫正了学生的人格偏差。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有的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知心小屋、谈心室等,这是必要的。心理咨询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最个性化的,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宣泄、疏导、倾听、沟通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手段。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方方面面都可能遇到障碍,遇到矛盾,产生困惑。此时,咨询工作者应以爱心和真诚、以亲切问询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帮助他们。首先咨询者要能倾听,弄清问题所在,有时要巧妙设问,引导求询者把问题说清楚。心理工作者千万不要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教训别人更是要不得的。咨询者要用语恰当,给予求询者科学、独到、恰当、耐心的服务,并能提供几个方案供其选择,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案例说明,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有谈话以外的选择,有时光说不行。Rickwood进行的一项青少年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发人深省:有些青少年从家庭和朋友中寻求心理帮助,有些则寻求专业帮助,在得到帮助的四个月后两组青少年都接受了评价。不幸的是,无论是专业帮助还是非专业帮助,都未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的结论是:“把谈话的焦点集中在问题上,可能会强化这种心理症状,而不是减少这种心理症状的发生。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谈话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
  心理辅导员可以在必要时与咨询者谈心,也可以针对求询者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障碍。例如,在活动中矫正。本案例是采用阅读的方式。集邮、比赛、劳动、旅游等也可能对矫正某些心理问题有效。
  在中小学更为实际的是采用信件的形式进行咨询。信件咨询就是学生用信件的形式向心理辅导员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采用回信的方式,解答疑难,进行疏导。书面语言不像口头语言那样松散、重复,对写作者来说,可以反复修改以准确地表达思想;对阅读者来说,可以反复阅读,以领会其内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班级,学生可以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提问,由心理教师回答。心理辅导员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非常好的方法,随着网络的普及,此方式必然会大行其道。另外,学校或班级也可以设立带锁的心理信箱。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无论何种咨询信件,回信都必须直接交到提问者本人手中,问和答的内容都不能让无关者看到或知晓。学生提的某些问题可能涉及个人或家庭的隐私,“不足为外人道也”。保密使学生有安全感,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对一些学生中产生的共性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讲座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解决。
  总之,心理咨询方法运用之妙,存乎有爱心,这是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联系地址:北京北四环东路95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