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玻璃门”与“垃圾桶”

作者:潘菊平 张 晨




  在美国的一个公立小学里,学生比较顽皮,经常把图书馆的门踢破,校方即使换上了铁门也无济于事,为此校方很头疼。后来,学校来了个新校长,他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下令将破铁门改成了崭新的玻璃门,别人都认为这个校长脑子糊涂了,奇怪的是,玻璃门再也没有被踢破,甚至学生们进出图书馆时都小心翼翼的,仔细地呵护着这道门。这个教育故事,许多教师都听过,今天又提起,是因为我想起了前几天班上的“垃圾桶事件”。
  班级卫生一直是众多班主任头疼的问题,我也不例外。虽然一再重申:班级是我家,卫生靠大家,也经常会示范地随手拣起地上的纸屑,自以为言传也好、身教也罢,都做得比较到位,可孩子们面对脏兮兮的教室,仍然无动于衷。最令人头痛的是墙角的垃圾桶,学生们扔垃圾,总是没走到垃圾桶前,就随手一扔,不管有没有扔进,转身便走。结果桶外到处都是纸屑、粉笔头、铅笔头等,三令五申垃圾要放入桶里,可垃圾桶旁还是没有干净的时候,真不敢想象,如果班里少了垃圾桶会是什么样?
  一直在为这帮孩子寻找理由:年龄小,独生子女娇惯,还没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我的教育理念中,犯错是孩子成长的“代价”,也是孩子的“权利”。我经常会运用一些教育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行为,可如今遇上这“垃圾桶”的事,我也没办法了。
  一天晨会课上,值日班长向我汇报:“昨天,班上的几个小朋友在跳皮筋时不小心踩到了教室里的垃圾桶,那个垃圾桶经过一个冬夏本来就老化了,这么一踩,当场成了碎片。以后同学们的垃圾放在哪儿呢?”一时,“垃圾桶”问题成了同学们的讨论中心,并当场想出了三种方法:(1)到总务处去再领一个。(2)叫弄坏的同学赔偿。(3)收集废品,卖了攒钱再去买垃圾桶。第三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在班长的安排下,搞了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事后,我在班上总结道:“同学们,这几天教室里没有垃圾桶,你们会不会随地扔垃圾呢?”“不会!”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不管是真是假,也只能这样了。
  没有垃圾桶的日子,我时时刻刻关注着教室角落的卫生,说来也怪,连着好几天,角落里反而没有了往日的垃圾,干干净净的,弄的我这个班主任糊涂了。一次晨会课上,我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孩子们:“教室里没有了垃圾桶,你们有什么感受?” “不习惯!”“不方便!”“我跑到后面扔垃圾,一看没有垃圾桶,就只好放在书包里了。” “我带了塑料袋,垃圾放在塑料袋里带回家。”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我述说着。
  我想起了那位装玻璃门的校长的话,后来有人去问校长,校长笑笑说:“装铁门,就意味着看你还能不能踢破,充满了挑战的味道,而装玻璃门就意味着我相信你们会爱护这道门的。将你的信任放在了孩子的面前。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还会不会踢?”是啊,没有了垃圾桶,意味着教师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垃圾,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期望,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教师的暗示,激发了内在的驱动力,进而会产生实现教师期望的行为。
  (联系地址:江苏省金坛市岸头小学潘菊平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