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关于养成教育的几个问题

作者:倪静芬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意见》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人们对养成教育理解上的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对养成教育的有关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进一步的说明,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成教育的重点是育德,但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意见》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
  但养成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德育的范畴,它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而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能针对不同的要求,采取多种方法的阅读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等等。身体心理素质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学生养成健体的习惯及卫生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
  
  二、养成教育的重点在小学,但它是贯穿一生的教育
  
  研究和实践表明,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好“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强调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是把这个时期内的教育效果同人生其它发展阶段的教育效果比较而言,而不是说过了小学阶段,养成教育就不起作用。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人的一辈子都要不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养成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事实上,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全部在中小学阶段完成,还需要在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地进行。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上既要重视小学阶段,又要承认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三、养成教育的重点在行为,但它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品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从行为习惯入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因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较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养成教育的重点在行为习惯,但是,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出自一定的道德意图,必须是主动对人与人关系自觉体验认识之后形成的,在一定的动机指导下有意识做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活动也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化作人们完善社会和自身的行为。只“行”不“知”,不能算道德上的“行”;只“知”不“行”,也不能谓真“知”。只有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条件。其中,道德情感是实现从知到行转化的精神力量,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意志是实现从知到行转化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和意志的锻炼,实现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海门校区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