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作者:李居易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推动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深厚,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校在教师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及尝试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项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以新理念为先导,确立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
  
  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把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确立了“立足岗位、发展自我、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为主攻方向”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是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先校内再校外,在岗培训,加强实践,形式多样的原则,最终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教师培训的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二是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重点落实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培训。
  
  二、突出人本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是校本培训的主题
  
  在办学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比教育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师德建设方面,我们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敬业爱岗,尊重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在校本培训中,我们首先注重“教师要有教师样子”的形象塑造工程,以“身边的好形象激励我”等专题演讲来陶冶教师的情操。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家长会、学生座谈会,进行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评教、评选最喜欢的教师等活动及时了解教师的情况,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把师德要求纳入教师学期奖、年度考核内容,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次,组织教师观看师德风范录像,要求教师写出观后感及体会,征集师德论文,进行师德知识竞赛等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全体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确定育人的新观念。
  
  三、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首先,继续抓好学历培训。制订教师学历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参加第二学历和高学历培训,力争到2005年,学校教师均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其次,抓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三字一话一画”(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一般基本功的培训和达标检测,抓好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具使用与制作、教学应用文写作等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开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第三,进行岗位练兵。组织“四个一”和“上六课”活动,推动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四个一”指每位教师每年写一篇好教案、设计一个好活动、制作一件好教具、写一篇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上六课”指人人上合格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特级教师上精品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中青年教师上观摩课。第四,开展教育科研。坚持6个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课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奖惩到位。通过教育科研,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头脑,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四、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课程改革的基础
  
  我们充分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机遇,坚持“培训先行、全员参与”和“边实验、边研究、边培训”的原则,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首先,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活动。(1)通识性培训。2002年9月,学校组织召开新课改专题学习会议,对广大干部和教师进行了素质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内容的学习,使教师了解、理解并认同了新课程的意义,把握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2)针对性培训。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牵头,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突出解决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问题。(3)渗透性培训。在规定时间内,由教研组长组织对任课教师进行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渗透性学习,促使各位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教学改革,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训活动多样化。一种是集中式专题培训。学校派干部及骨干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专题讲座,重点解决观念层面上的问题,使他们接受全新的理念。第二种是专题研讨式培训,即以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培训内容,重点对新教材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问题。第三种是“行动研究式”培训,即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把学习、培训及实践研究整合为一体,进行专题研讨。第四种是“实践案例分析式”培训。学校组织各教研组上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课,用新课程理念去剖析、研讨典型实践案例,在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五、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为教师的自我培训与提高提供物质保障
  
  2000年,学校投资十余万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上了因特网;购置了大量的报刊杂志和有关教学录像光盘。要求教师每学期订阅1~2份教学研究及综合期刊。学校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研讨会及课题实验教师培训会。如隔周一次的课题研究会或课题专题交流会。每月一次教师教学体会小结或研讨会;每年一次课题研究现场会,课题总结报告会,使教师在交流中学习提高。
  
  六、打造“名师”及“帮扶”工程,注重教师队伍的梯度建设
  
  创设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1)打造“名师工程”。学校采取切实措施,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向名师转化。(2)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帮扶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工作指导小组,定期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做到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阶段性的目标及要求,有考核制度,有评价制度。(3)为督促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尽快成熟,由“门外汉”变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学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常规的理论学习,鼓励督促青年教师上好达标课。(4)要求新教师在业务上要做到“三能两会”,即能承担公开课,能上好研究学习课、活动课,能带一个学科小组活动,会当班主任,会做学生思想工作。在工作上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承受能力,保持愉快心情,完善健康人格;要努力成为具有新鲜经验、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1)为了加强对教科研的指导工作,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教科研领导小组,还成立了教科室,启用科研骨干力量及配备专职和兼职科研人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及服务。(2)通过专家讲座、科研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信息与科研信息。同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经常性地召开研讨会,布置研究任务,使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3)注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培训,提高教师在实践中搞科研的能力。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实践,注意过程的积累及总结。要求教师每月交两份案例,每学期交一篇论文。(4)制定了《教科研成果奖惩办法》,对在教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成绩计入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评优晋级、福利待遇、荣誉奖惩的重要依据。
  
  八、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粉笔+黑板”渐渐被“键盘+软盘”的新模式代替。为督促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学会了在网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并掌握了电子备课、制作优质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校本培训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初步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
  2.增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形成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主动学习、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执著追求。
  3.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技能。
  (1)提高反思能力。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2)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通过移植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实际研究、提炼,形成新的模式和方法;(3)激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条件,多样的教育机会和多角度的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心理辅导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处理竞争中的压力和合作中的理解与支持。
  4.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基本达到了“七会”要求:即会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会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会熟练地组织教学过程;会进行教育科研;会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会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经验文章或论文。
  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为100%,五项基本技能提前按规定年限达标;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学成绩各项指标均跃入了全县先进学校行列,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
  (通讯地址:山东省苍山县磨山镇中心小学 27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