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理念更新与角色重塑

作者:兰寿军




  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班级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核心途径。然而传统的班级活动往往更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活动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当然,准确定位的前提是班主任班级活动理念的更新。
  
  一、课改呼唤班主任不断反思,更新班级活动理念
  
  当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多元的信息时代。多元的知识充斥着孩子们的头脑,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使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班级活动。他们的自主意识猛烈地撞击着陈旧的班级活动模式。
  班级活动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所以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面对实际,学会反思,着眼未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活动理念,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组织班级活动,提升班级活动层次,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1.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班级活动理念。
  传统的班级活动,以规范与约束为主要特征,把学生置于被动的、无条件服从的地位上。其结果,学生只能是一个处于他律水平上的被动服从者,创新精神根本无从谈起。
  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一味依赖书本是谈不上创新的。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必然来自于实践活动。因此,开展班级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必须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活动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活动的突出位置。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与班级活动的本质联系,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活动的成果。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摆脱了创新的枷锁,打开了创新活动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班主任必须更新理念,必须成为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并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引下,不断寻求创新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2.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班级活动理念。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班级活动组织者的班主任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通过班级活动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发展来阐释活动的本质。
  学生的真实个性,常常在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班主任要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不仅因为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建设者,更因为教育能够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诚实、正直、追求真善美的人。只有以人为本,让人成为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才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才能让班级活动真正焕发出生命光彩!
  
  二、课改要求在组织班级活动中,重塑班主任角色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班级管理者”“模范公民”“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更是班级活动的“设计者”“协调者”“参与者”。
  1.班级活动的设计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活动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活动。所谓“自主化”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活动的立足点从直接组织控制转到设计规划上来。班主任的这种设计师角色,是由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倡导多让学生自主管理,但这决不意味着学生主导一切,班级活动的设计师角色还是应该由班主任承担为妥。比如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班主任就要设计针对性很强的远期、中期、近期班级活动目标。要设计规划班级的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月乃至每个星期的班级活动项目。班级活动的设计应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从学生的发展现状出发,以现状为基础进行设计。要将活动内容的要求、内容序列和学生心理发展序列相适应。安排上要循序渐进,系统连贯,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序列发展。这些,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是难以承担的。
  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特别是主题活动,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准备和组织中来。实践证明,通过竞选、评比,让学生轮流承担活动的组织工作,是扩大学生参与面和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条有效策略,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能充分展示班级生活的斑斓色彩和独特性;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活动的被动性,打破了班级活动缺乏个性的沉闷状态,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班主任科学设计、人文设计、创新设计的基础上。
  2.班级活动的协调者。
  在新课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些实践活动课必须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所以,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组织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班级活动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既定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勇于探索、乐于质疑的动力、灵感和“1+1>2”的活动效果。
  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是什么?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来组织和协调。既有班级活动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又包括学生群体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协调,甚至还有与社会相关组织或群体间的协调。凡此种种都是作为协调者的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3.班级活动的参与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往往把班级活动界定在“业余生活”的范畴内,为“活动”而“活动”。岂不知班级活动是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载体,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机会。所以班主任必须由班级活动的外在控制者转变为班级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1)亲临现场。班主任在学生心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精神的支持者。在活动中班主任为学生呐喊、助威,融于他们之中。这时,学生才会把你当成朋友,甚至是偶像。你的士气将直接激励着学生的斗志。
  (2)细心观察。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应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外在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现,“读”懂他们在特定背景下的所欲、所思、所为。
  (3)出谋划策。出谋划策不是一言堂,而是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如:运动会项目的安排,文艺演出节目的编排,篮球赛、足球赛的策略等等。如果学生的考虑出现片面或不完整,此时班主任要给予点拨、调整,最后让学生去实践。
  (4)及时总结。每次活动后,班主任应先听听学生的感想,然后肯定学生的成绩,委婉点出不足,这样会使学生不断进步。当然,总结不在于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赞赏或惩罚,而在于精神激励和具体指导。指导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认知的基础之上。班主任应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当然,班主任在参与的过程中是不能包办代替的。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是“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行为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看,学生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他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和体验。教师的过多介入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侵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地位,善于组织多种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