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作者:陈京山




  一位青年教师问我,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让思考和实践同行,在教科研中提升教育智慧。这也是我听了李镇西等名家报告后的感想。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比较爱学习、思考和实践。记得才从大学校门走出来,我就被安排到初一“慢班”当班主任。可能家长们认为一个外地人,又无经验,肯定管不了一帮调皮鬼,便纷纷把孩子转往其他班;科任老师也灰心丧气。我却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本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教育学生。别的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补课,我则组织趣味活动或请科。任老师答疑:别的教师一天到晚埋头苦干,我则把搞题海的时间拿来分析、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或者研读教育名著、数学期刊……一个学期后,慢班不慢了,超过了其他几个慢班,成了“中班”;转走的学生要求回来,领导和老师的子女也不断地往班里插。我很快成了教改标兵,第二年又成了教研组长,第三年当了教导副主任,后来破格评上了高级职称和学科带头人。
  在学校,无论是当一名普通教师,还是走上校长等领导岗位,我都坚持学习和研究;实际工作中也常常思考并找寻教育教学的真谛与发展的空间……这样,渐渐地,我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对一些教学常规的把握更准确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因此可以说,是教科研让我成长起来,是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我对教育有了一份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是教育科研让我感受到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和自豪。
  遗憾的是,至今还有不少老师、教研员或校长误以为只有“立了项”的课题才叫教育科研,学校考核教科研也往往要求教师参加“立了项”的课题。我不否认立了项的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但没有立项的课题也可以研究——“把问题当课题,把教学当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虽然我从教20多年,除了在教研室工作3年外,没有参与过任何立项课题,但我可以自信地说,20多年来,我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没有停止过教育科研。我读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读顾泠沅和孙维刚,读李镇西、魏书生和任小艾……他们的研究虽然也大都没有“立项”,但这些直接来自课堂、来自学生,充满“泥土”气息的教育科研却引领着他们走向教育的理想王国,成了公认的教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这里,我没有看不起课题研究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对于一线的普通老师来说,不要盲目地搞那些应景式的“自上而下的”课题。最现实的还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边学习、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下而上”地建构属于自己的课题和教育模式,在学习和思考中提升教育智慧。也就是说,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课题,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研究过程,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关注自身的教育实践,你就不难发现,富有探索价值的研究课题是源源不断的。
  还有人认为高中教师应试压力大,不应搞科研,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试想:对一个高考综合题,教师是念标准答案还是从学生实际进行分析,在追本溯源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这难道不是科研吗?高考临近,学生心理压力大,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疏导,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应对高考,这是不是科研,是不是反思?如果你对这样一些日常教育中的小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你就等于拥有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如果你能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实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整合这些宝珠,“一线穿珠”,你就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你就是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你还可能成为李镇西、魏书生!
  在每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拥有一个上进的心,用“心”来研究教学,把握机遇,勇于挑战,让思考与实践同行,那么,我们就会像李镇西那样,品味着与学生心灵接触过程的乐趣,创造幸福和谐的教育。
  
  (联系地址:湖北省长阳二中44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