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李 烈 郑 萱 华应龙




  多元智能理论为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教育的信心。
  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重在“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有差异地发展”。因而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个体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差异的基础上获得有价值的发展。根据学校的教育实际,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
  1.构建课堂教学三段式,实施主体性教育。
  多元智能的核心在于“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和发展差异”。而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和发展差异的前提是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只有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差异化的教育。为此,我校提出了“主体参与三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
  课前参与,集中体现了“尊重差异”。在这个环节,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善用的资源,为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做必要的准备。如,学生在课前或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准备提纲;或动手制作相应的教具等等。“课前参与”不仅为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思考与探索的头脑走进课堂,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而且锻炼了学生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展现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基础,实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中研讨,集中体现了“差异即资源”的思想,重在“分享差异”。即,分享来自不同学生的“有差异”的思考。促进学生在“差异”的基础上获得有效的发展是这一环节的重点。课中研讨强调把40分钟的课堂大部分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学生课前参与中所质疑的问题,所发现的重点,或所准备的提纲等,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倾听,并且对其他同学的思考进行辨析和吸纳。“分享差异,增进理解,获得发展”是这个环节的要义。总之,“课中研讨”以“分享差异”为根本,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使得学习资源“最大化”地得以分享,而且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小组合作中,学会了表达、倾听、思辨、吸纳以及协作和欣赏等等,为学生学会做人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后延伸,集中体现了“有差异的发展”。即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拓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这里的“作业”强调层次性、开放性——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强调实践性、创新性——给学生一个“有差异”的发展空间。除了必需的基础训练,我校的“课后延伸”多以一些思考性、创造性、综合性的长周期作业为主。在有弹性的空间中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在差异中展示自我的独特性,切实实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参与,重在“体验”;课中研讨,重在“探索”;课后延伸,重在“实践”。通过尊重学生的智能强项,尊重学生的选择,以课上带动课下,课下促进课上,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多元化,实现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得到有差异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2.构建教学网络两条线,追求有效性教学。
  “三段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那么,面对这样一种凸显“差异”,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应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明确地提出了教师要“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的思想。
  教师的“退”是指,在凸显“差异”与;“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到从主要、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地位。放手还课堂于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教师的“进”是指,在“退”出主角和主导地位的同时,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从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的“退”表现在时间的占有率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上完课后要看录像,并计算一下时间:一节课40分钟内,教师说话占多少时间?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讲,那么“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哪里,“尊重差异”“分享差异”又如何实现?所以,“退”首先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话的机会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说出来、能做出来的,老师一定不说、不做。
  其次,教师的“退”表现在教师的站位上。课后进行录像分析时,我们要求老师看看:这一节课有多少时间是教师站在“讲台”这个主阵地上的?说学生是主体,老师如果牢牢地“守”在讲台上,那学生就没法“主体”了。为此,我们提出:讲台不是教师的,应该还给孩子。既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那么学生应该有权利、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引领同学的讨论。
  再次,教师的“退”还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当学生讲对了,如果老师忙着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此时说“明白”的声音一定大于“不明白”的声音,教师就失去了了解真实学习状况的机会;如果老师不说话,仍然由刚才讲话的学生自己问:“我讲明白了吗?”“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会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站出来,走进来。那么,教师要在何时“进”呢?
  首先,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应来自于教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有方向,杜绝一味放手和全盘“退”出而引发的随意性。
  其次,关键点的强化,有赖于教师的“进”。在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站“进”来,引导学生做总结。对于学生总结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补充,把一些该讲出来、该澄清、该拔高的地方再点出来。如果学生自己能总结得非常精彩,那么教师仍可以通过请学生重复的方式,暗示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注意:是借学生之口来讲,而不是教师自己说。
  再次,矛盾的澄清,错误的纠正,也有赖于教师的“进”。允许学生出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既然允许学生出错,就得给学生时间去说,给学生时间去做。然而,当学生的表达或者行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偏差,并且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纠正或指出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干预,要“进”,要通过提问、提示等启发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直接给出答案,补充要求。这就是有效的教师“引领”。
  所以无论是“退”,还是“进”,对教师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时机”和“度”的把握,该说时教师就要说,不该说时就不说。这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感受才能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勇敢地“退”下去,适时地走“进”来。
  3.尊重教师的多元智能,彰显个性化教学。
  教师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智慧也是多元的。学校管理的重心不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各个教师认识自己,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认为这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根本追求。
  在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提出“快乐生命学说”和“适合学说”。其基本含义是针对每位老师的智能强项,用人所长;引导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的、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为此,不但在岗位安排上,而且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也力求做到因人而异。结果,在科研带头人和骨干的评选中,有的老师走教学系列,有的老师走教育系列,还有的老师走管理系列。
  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对教师展开教学基本观点和教学基本行为的培训;另一方面帮助每一位教师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在“扬长”的追求中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双主体育人”的课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以使之日臻完善。
  
  (联系地址: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