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为何总是“丢三落四”?
作者:陆彩萍
一到岛上,大家先拍集体照。同学们都把帽子摘下来放到一边,可等拍照结束时好多同学都忘拿了。我再三提醒,他们才纷纷拿回了帽子。下午,骄阳似火,我们要去山中拣化石。学生们都带好了帽子。然而还是有一名学生找不到帽子,帽子丢到哪里去了呢?他想不起来了。
同学们来到池塘边捞鱼时,有的学生把背包等东西放在草地上,离开时又忘记拿了。同行的气象台老师连连摇头。
联想到每年的春游或外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背包、照相机、帽子、水瓶等遗忘在目的地或汽车上的现象,屡见不鲜。虽说丢东西有时是难免的,但是,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还是有不少同学丢三落四,而且不以为然。甚至像中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也还有几个学生忘了拿准考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学生为何总是“丢三落四”呢?
其一,家长“包办代替”。
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集家长们的千般宠爱于一身,自己的事情多是由家长包办。如每天的整理书包,因为总是家长代劳,所以“我妈妈忘了把本子放在书包里了”成了学生名正言顺的理由。言下之意,作业不带不是我的责任,是我妈妈忘记了。
其二,东西“来之太易”。
孩子想要的东西,家长一般都会给他们购买。想要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也就养成随手丢弃,不足为惜的坏习惯。例如刚买的书包,没几天就不喜欢了,家长又给买来新的。当然,丢了东西就更无所谓了。
其三,责任“不足挂齿”。
孩子的责任心不强。他们认为父母、老师为他们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自己理所当然要受到照顾。就拿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来说吧,有几个学生是自己背书包的?还不都是家长背着书包跟在孩子后面。连自己应尽的责任都要别人来承担,他还怎么会想到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呢?
那么,该如何纠正孩子们“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呢?
第一,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孩子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自己的东西要加以爱护的好习惯。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培养内容中,对学龄前的孩子就提到了,要让孩子玩好玩具后自己收拾、整理,家长轻易不代替。也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起,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去“越俎代庖”,失败了可以让他重新再来。时间长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第二,不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要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孩子要求你买的东西,如果没必要买就不买,让孩子感受到,并不是任何东西只要想要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有时需要“等待”,有时则必须“放弃”。如有学生想买铅笔盒,家长就要求他作为家庭成员必须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义务:每天倒垃圾和拿报纸、拿牛奶等。铅笔盒实属来之不易,孩子还能不珍惜吗?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丢三落四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里,在集体中,只有承担一定的责任才能享受到相应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往往因害怕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而终日忙着灌输知识。但如果孩子连自己的东西都管不好,很难想像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做出成绩!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