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班级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三三”整合

作者:刘 茗 陈东利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有各种理论和模式,本研究借鉴整合理论,构建班级德育工作“三三”整合的新模式,试图解决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浅薄空疏的问题,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一词由英文integration译来,可将其译为“整体”、“结合”、“集成”和“同化”等词汇,但都不如“整合”达意。“整合”,有综合之意,整合德育资源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德育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资源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发挥德育的最大效益。 “整合”既准确表述了事物间的动态作用,又强调了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
  
  一、生理教育、心理教育与伦理教育“三理”整合
  
  1.生理知识教育
  人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组成的有序、分层、开放的身心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最低层次,是最基础的因素,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目前,中小学生理知识教育的薄弱,造成部分中小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素质偏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对中小学生进行生理知识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精选教育内容,而且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政治课、体育课、选修课、自学等都是实施生理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和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知识教育外,还要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加强两性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2.心理知识教育
  心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心理素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对客观事物的意向和态度。心理素质涉及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能力、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内在条件,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社会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望,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突出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性与恋爱、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应侧重在人的心力、潜能、德性三方面施教。心力是指心理的能量、心理的效力,反映心理的动力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潜能则是蕴藏在遗传素质之中的尚待开发的心理能力。人的潜能带来了人之创新、人之发展的可能,也赋予了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表现为个人依据社会善恶的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人格倾向。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要改变单纯被动的“心理咨询”模式,优化心理教育的环境,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照特殊群体。要注意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不能用心理知识教育取代德育,也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自我成就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素质是社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关于价值、观念和立场的意识因素,在素质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社会素质由伦理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和社会生存素质构成。
  对中小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紧密联系;三是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进行诚信教育,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课”整合
  
  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课”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专门讲授基本规范和准则的德育课程。必修课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必修课主要有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政治课。
  通观中小学德育必修课,存在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相脱节的问题,加之教育教学大多采取“说教式”、“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导致学生说做不一的“双重人格”,使思想政治课远未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中小学德育必修课应该加强新颖性、趣味性、时事性、知识性。倡导教师以个性化的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打出“品牌”。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既要讲国家大事,更要与身边的小事密切结合,力求在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国情等方面有可喜的改观。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而开设的选读课程。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中小学德育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视其为考试内容的延伸;二是有些选修课内容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知识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中小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中小学德育选修课的改革,一是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局限于中考、高考等短期目标上,应把选修课当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论语、孟子之类的选修课,不少学生选修以后,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二是选修课内容应具体化,如把礼仪教育作为选修课,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人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3.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已纳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通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影响力强、形式新颖、联系实际的活动课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为德育工作开辟了现实途径;但参与的学生多限于干部和多才多艺者,普通中小学生的参与机会较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