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班级活动中责任扩散效应分析及对策
作者:梁 桂
一、班级活动中责任扩散效应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人格特征。学生自身的动机、态度、情感、参与意识等都影响着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情感、态度和动机是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个人责任感的源泉。情感与动机比较积极、比较强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感较强,自觉性也高,不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反之则很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参与意识来自于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认可,对班级活动的意义领会得越深刻,参与意识就越强,产生责任扩散效应的可能性就小。
2.心理状态。学生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是否积极,还与当时个人心理状态有关。与责任扩散效应关系密切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社会惰化、从众心理、自我压抑三种。社会惰化是一种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般认为产生社会惰化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评价焦虑减弱。社会惰化会降低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如果有部分学生偷懒,就会有人效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会造成更多学生偷懒。自我压抑是指由于个人会尽量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从而压抑自己的想法,甚至怀疑自己的意见是否多余的心理现象。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一些学生由于自我压抑而降低了责任感和主动性。
(二)外部环境原因
1.活动的情景。不同性质的活动,责任扩散效应的程度不同。比如,打扫卫生比文体活动更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参加人数多的活动比参加人数少的活动更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2.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与技巧对全班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对各项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严密,甚至在指挥中存在误导,就会促使责任扩散效应的发生。
3.其他同学的表现。一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会受到其他同学的人格特征及在活动中的表现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其他同学的责任心不强,经常偷懒,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位学生要保持较强的责任心,不偷懒,需要有相当强的个人意志,否则会被其他同学所同化,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4.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上的各项制度、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班风等方面。其中班风是班级文化的精髓,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班级文化消极,班风不正,在班级各项活动中就会广泛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二、避免责任扩散效应的对策
(一)明确责任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和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效应现象。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就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人责任。
1.分组。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由于人数多,一定要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男女生、不同个性学生的搭配,小组以4至7人为宜。安排小组任务和活动内容时,尽量做到公平合理,防止任务分配不公造成小组之间的相互误解。
2.责任承包。在开展活动中,要明确小组和个人的具体责任,并且可与奖惩挂钩。片面强调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3.班主任要加强监督管理。班主任是全班的权威管理者,没有班主任的权威作为后盾和强有力的监督,班级就很难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多活动就难以开展。
(二)促使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
实践表明,集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的合作对活动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班级活动中一定要促使全班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交流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懂得互相尊重、谦让和真诚相处,并且要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促使良性互动、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减少责任扩散效应的效果。
责任扩散效应在班级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笔者期望广大同仁予以深入研究,以丰富班主任理论。
(联系地址:广西柳川市沙塘街45号123信箱 545003)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