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不吝鼓励 慎重表扬

作者:孙晓姝




  不久前在贵刊看到周斌顺老师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但要谨慎你的表扬》(见《班主任》2005年第9期)一文,觉得很有兴趣。一方面,周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另一方面,正如编者按所说,这个问题没说清楚,甚至在概念上还有些界定不清。笔者在周老师认识的基础上就这方面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表扬与鼓励是两个褒义词,它们总是和良好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在以育人为己任的与校,它们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法宝。关于表扬与鼓励的理论依据,周老师做了详细分析,即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巴甫洛夫的心理暗示,都提倡赏识,赏识与鼓励、表扬密不可分。但鼓励与表扬是有差异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过多地、甚至错误地进行表扬,而忽略了更多的、更好的鼓励方式,造成教育效果上的事与愿违。
  
  一、鼓励与表扬的概念界定及关系分析
  
  1.概念界定。鼓励之“鼓”乃发动、振奋的意思,“励”乃劝勉、振作的意思。因此,“鼓励”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被教育者感觉到自己对他的肯定和期待,使之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迎接新的挑战。表扬之“表”乃讲述、显现的意思,“扬”乃传播出去的意思。“表扬”就是教育者在公开场合,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被教育者的某种行为表现予以赞扬,以树立典范,目的是激励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所以,表扬具有更鲜明的工具性价值。
  2.关系分析。鼓励与表扬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又不完全等同,而是相互有交叉。就好像两个相交叉的圆,存在交叉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鼓励与表扬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目的不同。鼓励往往是从被鼓励者的角度看问题,有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是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肯定性评价,以促其继续进步。而表扬是教育者在公开场合实施的教育行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赞扬和激励当事人,更主要的是通过表扬来激励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所以表扬的教育意图更加明显。(2)表现方式不同。鼓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分为物质鼓励(奖金、奖品等)、精神鼓励(荣誉称号、眼神、微笑等)和政治鼓励(入团、当班干部等)。表扬则是在公开场合以赞美性的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3)产生的影响不同。鼓励体现老师和个别学生彼此间的一种默契、一种信任、一种交流,所以它的影响范围虽小,却很深刻,并因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而表扬因其明显的工具性价值,缺少情感色彩,但影响的范围广泛。不过这一影响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其性质取决于表扬行为实施得恰当与否。恰当的表扬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不恰当的表扬则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4)适用对象不同。鼓励适用于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只要他身上存在一丝闪光点,都要给予鼓励,促使其和谐发展。而表扬则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学生行为表现的典型性和恒常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表扬更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而高年级学生则更适宜一对一的鼓励。
  
  二、实施表扬前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1.被表扬对象的个性特点。老师要让表扬转化成学生前进的动力,就要考虑被表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自我意识太强的学生,过多的表扬会使其要么骄傲自满起来,要么感到压力太大,从而心理失衡;而那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过度的表扬也会让他们慢慢地变得自以为是。
  2.注意公平。老师在表扬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在整个事件中,哪些人该表扬,防止出现遗漏,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笔者有这方面的体会:在一次学校宿舍评比中,我班部分宿舍获了奖。由于事先没弄清情况,只凭自己的印象表扬了部分同学,结果很多同学向我提意见。看到学生那么在乎老师的表扬,我很后悔自己的大意。
  3.分清是非。表扬是对良好行为的赞美,同时也体现教师的是非观念,一定要谨慎用之。现在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赏识,在课堂上也不管学生问题答得好不好,一味地用“你真棒”“棒极了”之类的字眼予以表扬,其危害不仅是让被表扬者盲目乐观,还让更多的同学难分是非,实不可取。
  4.关注民意。学生对老师的表扬很敏感,如果被表扬者让大家不认同、不信服,学生不仅会对老师有意见,而且会对被表扬者讽刺、挖苦,甚至进行孤立,从而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实施表扬前,班主任要做好充分的“民意”调查,以使表扬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运用适当方式多给学生以鼓励,对表扬则一定要慎重。
  (联系地址:江苏省阜宁县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224400)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