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多元智能理论的泛滥
作者:陈勤伟
在加德纳的多元理论中,人被认为具有8种基本的智能:(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空间智能;(4)肢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换句话说,某一种群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运用该种群所具备的智力方面的能力。因此,应用在教学上,我们只要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潜能成材。
然而,有些教育工作者以此理论为依据,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能差异,认为人虽然具备7项或8项基本智能,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有的教师对语文或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便认为他们是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不够好,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因此倡导并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对症下药”。粗听,似乎非常有道理;细想,后果却极其可怕。他们口中说没有差生,其实心里早就认定了某一学生是差生;而学生本人也被误导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行,于是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再打一个比方:如果认为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是语言智能,而另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是身体运动智能,那么,语文老师就看重前者,轻视后者,而体育、舞蹈老师刚好相反。如果这种认识在学生心中生了根,那么第一个学生会说:“叫我读书还行,要我打球、跳舞就甭说了。”另一个学生则会说:“我就只会打打球、跑跑步,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如果每个学生脑子里早早划定了这样那样的框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某一专家说某一理论好,便会有无数人跟着说好,这是一些人的思维习惯,例如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谁知它漏掉了后面那关键的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再把话题转回“多元智能理论”,在说完智能多元后,加德纳进一步指出,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如以航海为生的人空间智能就比较发达。现代工业社会注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因此,不能只看到智能的差异性,或者夸大智能的差异性。如果我们完整地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面向全体,严格要求。我们过去经常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当然,这样的话今天再来说好像有点与时代不合拍,但是我却以为这正是我们教育的软肋——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结果把学生捧成了一个个“小皇帝”,谁也得罪不起,动不动就闹脾气、使性子,甚至拳脚相向。我们的教育真是太软了!“刚柔相济”才是成就事业的手段啊!
其次,相信学生都有潜力,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不要轻言放弃。就如熟语所说的:“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反应愚钝”的孩子,他制作的三条腿凳子,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既“简陋”又“笨拙”。然而,爱迪生的父母及时给予欣赏和鼓励,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后来成为发明大王,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相反的例子则是我国宋代的方仲永。方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因为后天不努力,最终沦落平庸!再如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她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与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安妮·莎利文老师密不可分,正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
第三,给学生适当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往往是惰性很强的动物,贪懒取巧在所难免。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时说:“写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却是一个人!”但是,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又如熟语所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以,不要宠着学生,更不要放任学生。学生成绩不好,老师就由着他,不去鼓励他努力。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赏识”,连连“很好、很好”,“不错、不错”,这样你想让他不骄傲难,想让他进步也难。
两千年前,我国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一直用得好好的,今天却在舶来的理论面前乱了方寸,不得不令人深思!在强调兴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怎样才是适度的教育呢?广大教育工作者真应该好好地思考。
(联系地址:广东省电白县实验中学 525448)
[责任编辑:李汉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