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班级管理的效能之路

作者:刘雪苏 李 伟




  当前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遭遇了种种障碍,集中表现为学生日益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需求与革新步伐蹒跚不前的班级管理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当前班级管理弊端批判的综述
  
  对班级管理弊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管理者的批判:①职业情感的缺乏,如对优秀生和后进生过于爱憎分明,对学生缺乏大爱之心,缺乏必要的耐心等;②职业精神的缺乏,如舍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成绩等功利指标作为自己利益获取的手段等;③职业素质的缺乏,如在班集体建设上缺乏专业的意识和理念,在处理班级偶发事件中缺乏专业技巧和教育关怀等;④职业特征的错位,如错位的教师权威观等;⑤职业追求的错位,如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主观的自我期望去要求和塑造每一个学生,忘却了教育应该用一种公共的期望去培养人的职业追求等。
  2.对管理理念的批判:①专制型管理,认为“管理即管理者之事”,在管理过程中凌驾于学生之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漠视学生的尊严与权利,无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力等;②父母型管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父母”型教师是一个成功教师的最高标准, 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事必躬亲,整日陷入琐碎工作之中而不能自拔;③放任型管理,如过于宽松放任,或是简单地通过遥控班干部“替代性”地实现管理等。
  3.对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批判:①主观式。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随意性上,如管理方法简单化,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内容片面化,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单一性的学习,忽视多元化的需求。管理形式封闭化,与家庭和社会沟通不够,与其他教师协调不够等。主观式管理的主要缺陷在于能走入管理者视域的不是其“应该做什么”,而是其“想到了什么”。②窍门式。认为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苦心寻求到能够“治住”学生的秘方。如罚款式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剑走偏锋”的选招,在本质上也是班级管理方式、方法贫乏的表现。
  
  二、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瓶颈之地
  
  对当前班级管理弊端的这些批判可以为“影响班级管理效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疑问的解答提供必要的思考基础。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弊端批判”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管是直接式,还是间接式,最终都指向一个管理要素——管理者。换句话说,根据这些批判的思维方式,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者是影响班级管理效能的根本原因所在,即将班级管理效能的高低集中归因于管理者个体的因素。那么,这种“人”的因素归因倾向能否为提升班级管理效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指向呢?从管理活动本身来讲,管理效能的“人”的因素归因倾向是有理论缺陷的,因为“人”的因素只是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非人”因素的影响存在,如管理传统、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等。这些“非人”因素的存在往往能左右管理效能提升的程度,这一点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也能得到现实的证明。例如,很多班主任都非常头疼班级里的后进生,因此,对他们或者怒其不争,责其懒惰;或者不关心其痛痒,造成学生虽然人在学校中,人在班级里,但事实上已经处于一种“被抛弃”状态的现象。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教师“抛弃”了学生,然而当我们把视角延伸到“人”的因素之外时,就会发现,真正抛弃学生的不是教师,而是学校的评价制度。如果我们的评优不只是停留在“违规——扣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评优能向教师转化后进生的过程倾斜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的话,教师会集体选择“抛弃学生”这样的策略为最优吗?正是制度这个“非人”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班级管理效能,影响着“人”的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
  可以说,过于重视或者是局限在“人”的因素上探讨班级管理效能提升的路径,尤其是没有深入地,从如何针对当前“人”的因素所有在的问题,去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制度等出发来进行研究,正是当前班级管理效能提升的瓶颈所在。管理不仅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人”因素的创造性,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到“非人”因素的支撑性。缺乏“非人”因素支撑的班级管理,显然难以在效能的道路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探索打开班级管理瓶颈的效能之路
  
  班级管理效能的考量有两种状态:维持秩序型和积极发展型。很多的班级管理状态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向后者转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地从“非人”的因素上得到有力的支撑,其所缺失的是一种认识的深度和价值的导向。
  以当前存在的两种班级管理理念和实践为例。一种是强化观,强化到准军事化、半军事化或军事化管理;另一种是弱化观,弱化到取消班主任。这两种观念因为没有建立在对当前班级管理的弊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没有建立在对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根本途径进行探讨上,因而对于班级管理效能提升来说是一种意义缺失的尝试。其意义缺失表现在:没有认识到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不是一个如何“强化”或“弱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应该如何“优化”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不是要将注意力引向哪个要素的问题,而是如何将各个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共同体的问题。走向两极的班级管理,在效能的道路上不知不觉中就渐行渐远。
  从学校层面来说,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①对班主任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要解决的是班主任应该做什么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②制订科学的班级管理流程。在只关注“人”的因素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往往是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自我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 因而也就容易发生问题。如教师要找一个学生谈话的规范流程是什么?不符合规范流程的谈话往往容易触发法律和伦理的问题。又如教师要处罚一个学生的具体流程是什么?随意化的处理很可能给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严重伤害。③建立班级日常工作咨询援助机构。很多学校为了规范教育教学秩序,都制定了详尽的教学事故认定条例,但在这些条例里,往往只看到“犯错——惩罚”的规定,而看不到“犯错——援助”的规定,这些规定折射出的是缺乏对班级管理者的专业关怀。尽管有着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但从事着“人——人”活动的教师仍然不可能不犯错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可不可以犯错误,而在于如何避免犯错误以及犯错误后如何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和援助。很多班级管理者倾向于采取简单化的管理方式、专制型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方式方法的缺陷,而在于其对于更为复杂、民主、人性的方式方法所带来的不可测后果所存在的担忧和恐惧,因为他很难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和援助,却可能要为此承担诸多微妙的责任。
  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但这些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充分实现需要依托专业化的平台,适时地获得专业性的援助,这正是现代教育、现代管理所倡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所蕴涵的深意。
  (联系地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210062
  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 516001)
  [责任编辑:苏学恕]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