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学生教育中的“另类”策略

作者:余新国




  对学生进行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针对特殊的学生,偶尔采用一些“另类”的教育策略,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视而不见” 学生做错了事,班主任理应抓住时机耐心地进行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柄”握在班主任手里,学生无可狡辩,只能乖乖地接受“教诲”。但是,表面接受是一回事,心里服不服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情况下,犯错学生只因慑于班主任的威严不敢犟嘴而已。这时候,班主任就应另辟教育途径。
  那年,我在山区一所中学任教。有一天晚自习下课后,在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忽然听到图书室后墙根有哗哗的流水声。我感到奇怪,这里并没有水管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疑惑地朝有水声的地方走去。借着微弱的月光,我隐隐约约看到几个人影在黑暗处晃动。又走了几步,终于看清是几个学生在偷偷小便。更糟糕的是,从背影看,这几个学生就是我班那几个捣蛋学生,我对他们的身影太熟悉了。
  怎么办?上前抓“现行”,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们一顿,他们保准无话可说,即使让学校给他们一个纪律处分,应该说也不为过。但我没有那样做,只故意咳嗽了一声,然后转过身装作没看见。几个学生听到咳嗽声,扭头一看是我,吓得拔腿就跑。
  第二天,我把这几个学生请进办公室。从他们满不在乎的表情中,我猜测他们已铆足了劲准备接受我的训斥。但我只字不提昨晚的事,而是微笑着交给他们一项特殊的任务:管理图书室后墙根的卫生,并许诺,若管理得好,在期终评选文明学生时将给予适当加分。此招果然灵验,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没有发现学生在此小便。更喜人的是,这几个学生在逐渐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视而不见”是一种教育艺术,它给犯错学生留了“面子”,说是视而不见,其实是“心照不宣”。“视而不见”是一种宽容的智慧,教师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使学生在犯错后不必诚惶诚恐,而把心思用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上。教师有了“视而不见”的从容,就有了足够的精力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也有了充裕的时间检点自己的言行。在检点和思量中,矛盾会在风平浪静中化解,品行将在悄无声息中提升。
  “无中生有” 工作后的第三年,我接了一个学习、纪律“双差”的落后班。这个班的原班主任因病断断续续住了两个月的医院,当我接手时,班级已处于失控状态。
  没有退路,我只能“背水一战”了。先是了解班级情况、制定班规、重选班干部,接着搜集部分学生的“黑材料”、找学生座谈、开家长会,最后亮出“杀手锏”——建议学校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等纪律处分。经过整治,班风、学风逐渐好转。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周后,各种不良风气又开始“抬头”。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违纪行为更加隐蔽,并且违纪学生结成团伙,联手对付老师。传统的教育方法已难奏效,要想管好这个班,必须另谋策略。
  在某一天的班会上,我没有按惯例讲“大道理”,也没有点名批评违纪学生,却给学生讲了我的一个“梦”:“昨晚,我梦见20年后咱们相会了,那时,你们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企业经理,有的是博士研究生……可是,我数来数去,却发现少了两人,一问,才知这两个同学……” 我故意卖起了关于生瞪大了眼睛,急问他们咋了?”
  沉默片刻,我用惋惜的声音说:“他俩正在监狱服刑,因为他们结伙打架,打死了人。”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我又接着说:“我们去探望他俩,他俩声泪俱下地说,真后悔当初没听老师的话……”
  教室里静极了,静得几乎能听到学生咚咚的心跳声。
  次日,我逐个找学生谈心,并把写有科学家、作家、大学教授、董事长等内容的纸条塞给学生,说:“这是我梦到的未来的你。希望通过你的努力,使我美梦成真……”
  自此以后,我发现,学生个个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学期结束,这个班被评为“模范班集体”,我也荣获“模范班主任”称号。
  其实,班会上说的那个梦完全是我编出来的。但是,这个梦却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没人愿意一生碌碌无为,更没人想做社会的罪人。我把若干年后学生分化的情况说给现在的学生听,深深地触动和震撼了学生的灵魂,学生开始醒悟和警觉。而醒悟和警觉之后,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用法纪来约束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我给学生的纸条,写的都是学生羡慕的职业,我想,不管学生将来能否有所作为,这些小小的纸条无疑会引领他们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努力。
  我一向反对说谎,但善意的谎言有时比真实的倾吐更有魅力。
  “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故事人人皆知。应该说,对于植物,这种做法肯定事与愿违。但对蕴含巨大潜力和无限创造力的人来说,偶尔用之,或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年,我班从乡下转来一名叫王奇的插班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课堂上老师提问,他一个字也说不出,脸却红得像熟透了的番茄。经了解,得知他一岁时母亲被人拐走,从此父子相依为命。由于父亲懦弱、憨厚,父子俩常被村里人捉弄,渐渐地,王奇便形成了这种性格。但是,王奇的父亲并不傻,他之所以送王奇到城里上学,就是想改变一下王奇的学习环境,以弥补他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令人遗憾的是,王奇转学后,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让父亲非常失望。我也找王奇谈过几次,但每次任你说哑了嗓子,他就是不接腔,回班后,依然老样子。我想,如果不赶快帮王奇克服这些不足,以他现在的生存能力和社交能力,将来走上社会,甭说给社会作贡献,就是生活都可能成问题。可是,到底该怎样帮他呢?
  机会终于来了。班长因病需要动手术,少说也得住两三个月的医院。我想,学生不能没有“领头雁”,班长这个位置必须尽快补上。说实话,在这个班集体中,能当班长的人还真不少,但我想来想去,最终决定把这个机会给王奇。我当然知道王奇不是这块料,可我必须逼他干。如果说这是拔苗助长,那么,这棵苗我是“拔”定了。
  接下来的动员工作做得很艰难,我三番五次地给王奇讲我这样做的初衷以及对他成长的“重大意义”,可他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说什么也不接受。我十分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他。批评之后,又好言好语地劝慰他、鼓励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动了心。我非常高兴,指点他写出了就职演讲稿,并反复进行了排练。
  按理说,有了精心准备,就职演说时就不该有问题了,可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一走上讲台便慌了神,把倒背如流的演讲稿说得一塌糊涂。我没有责怪他,而是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带头鼓掌加油……这次经历对王奇触动很大,事后他眼含热泪对我说:老师,我也能在同学面前说话了。
  此后,在我的指点和激励下,王奇的胆子越来越大,话也说得越来越有条理。他召开班干部会,安排班级工作,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就这样,短短几个月过去,王奇像变了个人似的。
  如今,王奇已当上了山区某县的副县长。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他那自然的表情,听到他那不俗的谈吐,我平静的心湖便荡起幸福的涟漪。
  教育学生,应该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但对王奇这样的学生,适当地推他一把,用力地“拔”他一下,他便从一个性格孤僻、不善言辞的学生,跳跃式地成为能说会道、开朗活泼的班干部。王奇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值得我们深思。
  (联系地址:河南省内乡县实验初中 474350)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