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学生的荣辱观从哪里来?

作者:雒宏军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生的道德实践离不开社会背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存在。学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是他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从改善其周围生活环境入手。
  
  一、教师的课堂渗透与人格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属于有意识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以学科知识为重的倾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渗透,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文化“化”人与道德“育”人过程,这样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功效,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刻的。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具有德育的专业能力,具有心理学常识,具有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并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具有创设德育情境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教师本身。学生天天与教师接触,他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而且不少学生还刻意模仿,因此,教师的行为价值取向会成为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认同或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学生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校园里就要从教师开始,真正成为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八荣八耻”一点一滴细化为教师的行动。这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够触及灵魂,取得成效。
  
  二、同学之间的文明交往与健康生活
  
  在学校,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是最广泛、最深刻的一种交往。在学生当中倡导文明的交往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固化学生的这些行为,使之成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学生当中一些低俗的东西很流行,如模仿明星发型和服饰的“追星”现象;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比吃喝的攀比心理;还有浪费饭菜、不珍惜劳动果实等行为,这些和我们提倡的荣辱观都是背道而驰的,甚至在很多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分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交往过程中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这些问题单靠一味禁绝是无法最终解决的,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用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倡正确的荣辱观念,通过辩论、调查、观察、反思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逐步改正,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对社会的全面分析和理性判断
  
  当前,社会中一些贪污受贿、公款吃喝、违法犯罪、黄赌毒等毒瘤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金钱至上、封建愚昧、损人利己、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等“失德”现象还很多见,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伤害。对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意义。可是,仅仅依靠“封闭”“隔绝”的办法不能彻底抵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校园温室”,使学生远离社会土壤,这样会造成学生“水土不服”,出现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局面。但是,学校也不能对学生完全放开,无视社会的负面影响,任由学生自主沉浮、自我摸索。学校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社会,既看到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阴暗的一面,在比较和观察中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消极影响,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从出生起,在其性格、习惯和道德意识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个性、品质中有很多东西是家庭“熏陶”的结果。道德教育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取决于教育各要素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统一性。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尤为重要,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出现道德真空。因此,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甚至采用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使家校携手合作,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总之,学生的荣辱观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渗透、人格影响,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文明交往、健康生活,还来自于对社会的全面分析、理性判断。这所有要素当中,学校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引导、有效控制,为学生成长开辟一方美好的天地。
  (联系地址:陕西眉县常兴中学 722302)
  
  [责任编辑: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