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绰号”管理
作者:罗爱平
我精心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包括四项内容:班级调查,小组研究,班会探讨,绰号大赛。
1,班级调查
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做一项人数在30人以上的调查。调查对象为班内(不超过5人)、校内或校外的学生。调查内容如下:
(1)你曾有过绰号吗?你曾给别人起过绰号吗?
(2)听别人叫自己的绰号是什么感觉?
(3)你喜欢什么样的绰号?
(4)你讨厌什么样的绰号?
调查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语言总结调查结果。
2,小组研究
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从两个角度研究“绰号”现象:一是自己的调查结果,二是名著中的“绰号”现象,并写出一篇研究报告。
3,班会探讨
召开以“绰号研究”为主题的班会。8个小组的负责人分别宣读本组的研究报告。通过研讨交流,学生总结出以下几条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有给别人取绰号或被别人取绰号的经历。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给别人取绰号(回击、反抗式);主动给别人取绰号的学生只占25%左右。
(2)喜欢别人给自己取“好听”的绰号。“好听”绰号的特征是:突出自己优点:体现自己愿望:显示自己鲜明个性,等等。
(3)不喜欢别人给自己取“难听”的绰号。“难听”绰号的特征是:放大自己缺点;带有戏谑或侮辱性;丑化自己,等等。
(4)绰号的生命力不同。具有鲜明个性的好听绰号,有时可以伴随本人一生:其余的绰号大多生命短暂。
(5)名著中的“绰号”主要是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非凡的才艺。
(6)我班同学所取的绰号,具有鲜明个性的、“好听”的绰号少:绝大多数是玩笑式的,如“小黑皮”;有的带有一定的戏谑意味,如“浪子”“电线杆”等。
4,绰号大赛
经过准备,“绰号大赛”如期举行。学生纷纷给自己的好友取“好听”的绰号。有的同学得到五六个“绰号”,大家就帮他选一个最好听的:有的同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也给他取了好听的绰号。这些绰号,大多能反映老师、同学对他(她)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如“天仙子”“小清照”“小冲之”“安倍”“开心笑”“不服输”等等。绝大多数绰号,当事人都乐意接受。
大赛结束时,全班学生作了如下约定:
(1)只叫同学“好听”的绰号。
(2)只在课后叫绰号,上课时还是称呼姓名。
(3)珍惜自己的绰号,不辜负老师同学的期望。
绰号大赛后,“难听”的绰号渐渐退出班级舞台,直至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