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育的成败有时更在教育之外
作者:陆少明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来自课堂,来自那些有目的的活动,同样也来自课堂之外。课堂之外的一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大于一些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作为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案例中的年轻教师在踢死可怜的猫的同时也踢走了学生的信任,就是因为教师一个本能的举动暴露了教师真实的思想感情,同时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读罢《一脚踢走的信任》,掩卷深思,我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
1,教师的任何言行都要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要关注教育细节。富有成效的教育不仅来自于教师自身扎实的业务功底,更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因此,教师必须考虑自身的言语行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在《一脚踢走的信任》中,年轻女教师也许是出于本能,面对突然蹿出来的小猫,竟一脚将其踢死,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残忍毫无人性的印象。类似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这些不经意间的行为都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为教师的这些所做所为与平时课堂上的说教不一致。
2,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经常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知识接受能力问题;二是思想问题。对此,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说知心话,才能准确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迅速找到有效的对策。
《一脚踢走的信任》中,年轻教师无意间当着学生的面把猫踢死了,学生因此疏远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专注地听她讲课,学习成绩下降,这就迫使她去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通过求助于班长,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这说明,教师只要坦诚地与学生说心里话,向学生道歉,就能得到学生的谅解。
3,教师要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在创办南京晓庄学校的初期,他曾作过一条规定——全校师生员工一律不准喝酒,违者要进自省室里反省。一次,晓庄的农友请陶校长吃饭,农友们敬他一杯酒,陶行知一再解释说不能喝,农友们却坚持道:“您不喝就是瞧不起我们农民,瞧不起我们就不算我们的朋友。”陶行知没办法,只好把酒喝了。农民们哪里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学校,便立即进入了自省室。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为学校师生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后人称赞。
而作为当代教师。我们更要学会反思,只有在反思中才能认识自己,才能使自身逐步完善。
《一脚踢走的信任》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及时走近学生,求教于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省的行为。教师随时随地都要关注自身行为,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
【责任编辑:苏学恕】